本站网址:www.xawxcz.net 简体繁体

解读《路得记》——摩押女子路得的故事

关于《路得记》这卷书

文学性

本书除了包含丰富的属灵意义外,还具有优美的文学价值。许多文学家都对《路得记》给予极高的评价,如十八世纪的德国大文豪歌德,这样说过:“《路得记》可说是人类的语言文字中,我们所能找到的最好的一首诗;它可称得上是所有的短篇中,最可爱且最完全的一本著作。”

何谓“诗”呢?诗是一种能够用最少的话,发表最美以及最深感觉的文体。圣灵正是借着《路得记》要来发表圣灵的感觉,乃是用最少的话发表最多的感觉。犹太人的希伯来诗跟中文诗不太一样。中文诗特重文字的押韵,而希伯来诗着重思想上的押韵,特别要求思想上的对称。正如路得说:“不要催我离开你回去不跟随你。你往那里去,我也往那里去;你在那里住宿,我也在那里住宿;你的民就是我的民,你的神就是我的神。你在那里死,我也在那里死,也葬在那里。除非死能使你我相离,不然,愿耶和华重重地降罚我”(得一16~17)。

这是《路得记》中极为动人的一段,它不仅是路得美丽的愿辞,而且是所有基督徒最美丽的愿辞。当路得许这样一个愿时,圣灵是采用诗体来记录的;藉此以说明每个信徒对神的旨意,都应当许一个愿,像路得的一样。路得是如此,她的愿辞感动千万人的心。亲爱的弟兄姊妹,在我们的一生中,是否有一次曾这样对主许愿?巴不得我们借着一个祷告,或者借着在主面前所献上的一点点,也能够感动主?让圣灵对我们说:“像一首诗一样。”

路得与以斯帖

《路得记》与《以斯帖记》,是全部圣经六十六卷中仅以妇女的名字命名的两卷书。她们俩人都有不平凡的婚姻:路得是外邦女子嫁给犹太人,而以斯帖则是犹太女子嫁给外邦君王。她们都成全神伟大的事工,都成了犹太民族脱离苦海的救星。路得的后裔大卫结束了士师时代,将以色列带入空前强大的境地;以斯帖则将犹太民族于被灭族的绝境边缘解救出来。从更远处看,她们两位女子都败坏了撒但想除灭“女人的后裔”──弥赛亚降世的阴谋。

《路得记》是一本记述爱情的书,但全书却找不到一个“爱”字;以斯帖记是一本论到神奇妙大作为的书,但全书竟未曾一次论及“神”的名字。路得是美丽的,用现代人的话说,就是一个大美女。《路得记》虽然未曾介绍路得的美貌,但是当她抵达伯利恒后不久,她就成为众少年人追求的对象(参得三10),可见她十分可能是一位面貌姣好的妇女,至少她是一个可爱的女子。同样,以斯帖的美貌更不待言,但更重要的是她俩都有“内在美”──美丽的灵命和品格,这也是神重用她们的原因。

写作背景

当我们读《路得记》的时候,必须先了解《士师记》,因为《路得记》是《士师记》的附录,与《士师记》前半段同时期。试问,《士师记》是一卷怎样的书呢?它记载以色列人取得迦南地为业后,屡次得罪神,并屡次亡国。如果说,《民数记》是一卷惨痛的书,记述以色列人因罪飘流旷野四十年。那么,《士师记》比它更惨痛,述说他们的失败,不只是四十年,甚至是十倍于四十年。

《士师记》又是一卷黑暗的历史,记载以色列人中背叛神、拜偶像、内战、支派间的对立和争执,“各人任意而行”(士十七6,二一25),淫乱、污秽、残酷的杀戮…种种恶行。当时缺少像摩西、约书亚那样的伟大领导人物,每当一个士师兴起,只带来极短暂的悔改,宛如火花瞬息而过,然后神的百姓仍沦落在无边的黑暗中。可以说,这时期是整个以色列百姓历史中最惨痛的一页。惨痛且黑暗,黑暗而腐臭,是《士师记》的真实历史。

根据犹太拉比的解经主张,士师们不尽职责,先该受神审判。此时以色列人在神的审判之中,故犹大地遭受饥荒。到了最后,连短暂的复兴亦不复见。至此,神儿女之命运似乎已经到了尽头。就在这样一个使人无望悲痛的光景中,忽然出现路得的故事,这故事里的主角犹如荆棘中长出的百合花,又如黑夜里明亮的星。所以,《路得记》在圣经中实居一个非常重要的地位。它结束了荒凉的士师时代,引进大卫王权的荣耀;它的记载是一直到最后大卫降生为止。若是没有路得的复兴,也就没有大卫王。《路得记》说出一个承先启后的人物,也说出一个承先启后的经历。

就着我们的属灵的光景而言,士师记时代与今天的教会很有关系。如果教会不让基督作王,信徒各人任意而行,如果教会远离神,事奉偶像,如果教会分门别类,以宗派代替合一…其结果必与当初的以色列人相同。所以在这样的光景中,摩押女子路得的美德,是我们这些从前是外邦人的信徒,所该学习的;路得所作的,也是我们要去作的。


(一)以利米勒之于我们的故事

根据《路得记》一章一至五节记载:

从前,在秉政时期,即士师自身被审判的时候,犹大地遭受饥荒。有一个人,叫以利米勒,他带着妻儿,从犹大的伯利恒往摩押乡间去寄居。他的妻子名叫拿俄米,两个儿子,一个名叫玛伦,一个名叫基连,都是犹大伯利恒的以法他人。他们到了摩押乡间,就住在那里。后来,以利米勒死了,剩下妇人拿俄米和她两个儿子。这两个儿子娶了摩押女子为妻,一个名叫俄珥巴,一个名叫路得,他们在那里住了约有十年。玛伦和基连二人也死了,剩下妇人拿俄米,两个孩子没有了,丈夫也没有了。

以利米勒是谁?按他的名字之意,乃是“神是王,我的神为王”。他是一家之主,他是在家中作领头的。他们家住在伯利恒,就是住在神所应许之地。但是,这地却遭遇饥荒了。为什么会有饥荒呢?乃是因为神的审判。那么,接下来该怎么办?离开这个地方,离开这个家么?以利米勒的选择是,离开,并且带着全家一起离开,到外面去寄居,以应付眼前的困境。他原打算只是去寄居,后来竟然住在那里了。他错了吗?是的,他确实错了。当这地有饥荒时,他并没有去寻求当地人的帮助,反而愚昧地偏离了神给他机会享受美地之安息的立场和地位,却要去摩押地,去投靠外邦人。他决定了,就是没有持守“神是我的王”的原则。这是堕落的开始。

当以利米勒开始堕落的时候,也影响了身边的人,就是他的妻儿。妻子拿俄米,按这名的意思,就是甜蜜,她是讨人喜悦的,所以顺从了他。他的两个儿子,也顺从了他。这个堕落,可以说是影响了一批人。那么堕落的结果是什么呢?不久,以利米勒就死了,他的妻子没有了丈夫。而堕落是一步步变坏的,他的两个儿子又各娶了摩押女子为妻,这是与不信的罪人结婚,同负一轭(林后六14)。未曾想,这两个不争气的儿子,一个是病秧子(玛伦”的字义,有病或羸弱),一个是软弱无力的(基连”的字义,憔悴或衰败或扣住),不久也死了,连个子嗣都没有。这说出一个信徒若堕落到世界里去,他的属灵光景必然是灵性“软弱有病”,甚至被罪恶“捆绑住了”,在属灵上往往落得沦为零。

弟兄姊妹,这是以利米勒的故事,也是我们自己的故事,它告诉我们走下坡的结局。如果教会中,即神的儿女徒具虚名,里外不一,分门别类,背叛、黑暗而腐臭,就难免会出现异常的现象。如尊神为王之人(以利米勒),却任意而行;只知讨人喜悦的人(拿俄米),却产生灵性虚弱(玛伦)、衰残和枯萎(基连)的果子;赞美之地(犹大),却有哭号之声;粮食之家(伯利恒),却遭遇饥荒;结果丰盈之地(以法他),却无收成。

所以,领头的应该作众人的表率,以带领别人为己任的圣徒,应当引为鉴戒。因为你的堕落,可能影响一批人。这批人也可能因你,并同你相继在世界中死掉。也许是身体的死,也许是灵性上的死。总之,信徒本身在妻子、儿女们的面前,必须作属灵的好榜样,否则,不能指望他们会有什么好的结果。以利米勒先犯错(逃往摩押地),然后他的两个儿子也跟着犯错(娶摩押女子)。这告诉我们,在属灵的道路上,跟从人是相当危险的,因为最有经历、最属灵的人有时也难免犯错,所以我们千万不可盲目地跟从人,而应知所进退。

许多人以为,犯点错不要紧。但犯错常会带来连锁反应,终致深陷泥淖,而不能自拔。以利米勒往摩押地去,本想保全性命,结果丧失生命。所以,信徒不可给撒但留地步。环境会影响一个人的看法与作法,人在世界里,要“同流而不合污”,何其难哉!但是,信徒一旦与世俗为友,生活上必然失去见证,生命上也必然软弱无力。作父母的若如此,其儿女必如以利米勒的两个儿子,虚弱和衰残;作领头的若如此,这地必如遭遇饥荒,信徒们处在软弱的光景中。因而,不能走下坡,一旦走出第一步,那还有第二步,结果就是这个故事的结局。

 (二)像拿俄米一样从摩押乡间归回

以利米勒之于我们的故事,告诉我们在神的审判下,那地荒凉了,已然落到一种毫无指望的可怜境地。于是,以利米勒离开神所应许之地,寄居并长住摩押地。从属灵的意义上讲,这是一种堕落,也是信徒离开教会,或坠入世界的写照。结果这种堕落,就是一步步地使我们的灵性虚弱和衰残,渐于为零,甚至被罪扣住,而无法自拔。许多信徒的光景都是这样的,从以利米勒也能反映我们自己的真实情形。

当我们这样行的时候,里面自然就失去了安息。从经历上来讲,生活在神应许之地是美好的,一旦离开,就失去了安息。我们能够见证,许多弟兄姊妹往世界靠一靠,里面就有不平安的感觉,或觉得自己是不是太爱世界了,是不是远离主了?这就是人里面的良心起作用,那灵在人里面运行的结果。所以,信徒与非信徒是很有区别的。不信的人,在世界中醉生梦死,忘乎所以,自认为人生不过如此。但是,一个基督徒若顺从他们的潮流,里面必有声音在说话。越是有属灵生命和见识的人,这种声音越大越急越敏锐。并且愈是往世界去,那种落寞和空虚感就愈强烈。即使天天表面上风光,或生活得如何光鲜,但是内心里的那种没有安息,确实叫人无处寻得慰藉。

然而,在《路得记》,我们看到一个解决的方法。拿俄米的丈夫以利米勒死了,她和两个儿媳在摩押地住了十年,后来她的两个儿子也死了。这孤儿寡妇十年的生活,没有依靠和盼望,代表神所量给的苦难经历和管教。这其实是以利米勒偏离神永远经纶之安息的可怜结果。我们何尝不是这样呢?当我们迷恋世界和世界上的一切事,到了一定程度,我们的里面也是没有盼望、没有依靠,并且是没有慰藉和安息的。于是,“她(拿俄米)就与两个儿媳起身,要从摩押乡间归回;因为她在摩押乡间听见耶和华眷顾祂的百姓,赐粮食与他们。于是她带同两个儿媳,起行离开所在的地方,上路回犹大地去”(得一6~7)。

许多信徒都听过“人的尽头,就是神的起头”这句话。拿俄米如果丈夫不死,儿子不死,她还有倚靠,她还有盼望,恐怕她就没有复兴的一天,因为她还不会去想到神,倚靠神。以利米勒携带妻儿去摩押地,动机必是为着妻儿的平安幸福,但结果反而陷妻儿于绝境。有时候,我们只为自己的家庭,而将神和教会置于脑后,那一切的打算亦经常落空;有时候,我们里面有声音催促我们,但我们总不顺服,于是也经历完整的十年,才从神的管教中出来。

可喜的是,拿俄米听见满了恩典和怜悯的神祝福祂百姓的消息,就决意归回了。听见神的事是人醒悟的开端;神常借着环境和人事物向人说话,只可惜人常不注意,也不能领会。因而,我们刚强的人,应该担代别人的软弱(罗十五1),做个传递神信息的人,好让别人有机会回头。拿俄米是在“摩押地”听见神的消息,可见传递有关神的信息不应只在教会中,还应该带到堕落之人所在的地方──例如家庭探访、利用电话关怀交通,等等。

拿俄米确实是归回了,“就...起身...起行”,她把灵里的感动,付诸于行动。这又告诉我们:人听道而不行道,仍然与他无益(参雅一22~25);人虽知道神眷顾祂的百姓,但若不“起行”──起来追求神的祝福,仍然得不到祝福;人虽有心追求主,但若仍旧留连,不肯“离开”世界,也无法得到属灵的福气。人若要得着神的祝福,就必须“从他们中间出来,与他们分别”,“回”到原来合乎神心意的地方,并且站稳在那个地位上。神的儿女回到迦南美地,乃是神的心意。

拿俄米归回,就是回到圣地,回到神经纶中的安息,再次有份于神应许之地的享受,在那里才有可能联于基督的家谱。拿俄米不仅自己归回,而且带着她的儿媳路得回来;路得是神赐给她的,为着完成神关于基督的经纶(得一22)。从摩押地归回,也是预表从堕落中得复兴。人灵命的复兴,是开始于听见神的话,然后就起身起行,因而认识神是祂子民供应和祝福的源头。

在《路得记》中,拿俄米并非故事的主角,但她实在是个不可忽缺的人物。从前她的名字叫拿俄米,就是待人甜蜜、讨人喜悦的意思。当她们到了伯利恒,“合城的人就都因她们惊动;妇女们说,这不是拿俄米么?拿俄米对她们说,不要叫我拿俄米,要叫我玛拉,因为全足者使我受了大苦。我满满的出去,耶和华使我空空的回来。耶和华使我受苦,全足者以祸患待我。既是这样,你们为何还叫我拿俄米呢?”(得一19~21)。“玛拉”,即“不要叫我愉悦,要叫苦”之意。拿俄米没有不服神的对付,反而承认神不仅对付了她的丈夫,也对付了她(得一3,20~21)。这指明她是敬虔的妇人,相信神、尊重神并敬畏神。

我们很难料到像拿俄米这样好的人,竟然也会历尽苦难,正如许多爱主之人和神的仆人同样经历患难和试炼一样。拿俄米受苦的原因,乃是:(一)受别人(她丈夫)之错误的牵连,这使我们知道不单要谨慎自己,也当留心择配和交友;(二)自己未尽职责,一味顺从丈夫,而未加以劝阻;(三)丈夫死后,仍旧停留在摩押地;(四)主要藉环境来对付、剥夺她的天然。

从前出去的拿俄米,是满满的;满了自己的打算,满了自己的利益,满了自己的倚靠。如今回来的,是被倒空的器皿,满满的“己”生命被挤了出去,她的生命是受过对付的、空空的,因着受苦难,经历主的十字架。十字架有一个工作,就是把我们带到空的地步,带到零的地步。

拿俄米的话使我们看见:神的儿女经过苦难的时候,常常会想起神的名字。我们在苦难中最大的安慰,就是“全足者”像母亲的胸怀一样,带领我们渡过最艰难的时光。拿俄米两次称神为“全足者”,她没有因受苦难而疑惑神的全能全足,她相信神既然是全足者,神能叫她受苦,也必能叫她再蒙福。

对路得来说,拿俄米是代表神的旨意。当神的旨意名叫“拿俄米”(甜)时,许多人都要跟随祂。但问题在于,当神的旨意名叫“玛拉”(苦)时,我们是否仍要跟随主呢?许多信徒起初的情况相当好,然而一旦被人事物或环境“扣住”(基连的字义),就变成“有病了”(玛伦的字义)。不只这样,当我们活在一种没有盼望的情形中时,我们是仍停留于摩押地在神的管教之下,还是渴望从堕落中得复兴回犹大地去呢?对于一个基督徒而言,不只有渴望,还要有行动。拿俄米所做的,就是我们从堕落光景中蒙拯救惟一的最好的方法。

(三)路得与俄珥巴

以利米勒死后,他的两个儿子娶了摩押女子为妻,一个名叫俄珥巴,一个名叫路得。住了约有十年,这两个儿子也死了。以利米勒和他两个儿子的死亡,是神对以利米勒家的惩治(得一20);遗留下以利米勒的妻子拿俄米和两个儿媳为寡妇,在异乡没有子女。这是以利米勒偏离神永远经纶之安息的可怜结果。

“俄珥巴”,字义为倔强、固执、转身、心怀二意,小鹿;“路得”,字义为交通、朋友、友善、满意、玫瑰花,美丽。他们都是由乱伦而生的摩押人(创十九30~38),预表所有的罪人。摩押人被禁止“进入耶和华的会”(申二三3~4);这里摩押人也预表不信主的外邦人,娶了摩押女子为妻,意即和不信的相配,并同负一轭(林后六14)。两个儿子虽然娶了妻,但未留下子嗣就都过世,这暗示了他们的婚姻并不蒙神悦纳。就属灵的意义说,拿俄米的丈夫和她两个儿子乃是代表罪恶;罪不除掉,人就得不到复兴,也就得不到神的祝福,因为神在他的身上没有出路;惟有将罪除去,神才能在人身上得着出路。一个信徒要得着复兴,亦必须经过对付,付上代价。

按以色列人的古俗,如果一个人死后无嗣,他的兄弟便要娶这寡妇为妻,以生子为他立后(参创三八6~8),以后成为律法的明文(参申二五5~10;太二二23~28),称为“利未拉特条例”(Levirate marriage)。但此时拿俄米已超过生育年龄,故“弟续兄孀”的指望,不可能成为事实。既是这样,又按当时习俗,寡妇丧夫后可以选择留在夫家,或者先返回父家(利二二13),然后再嫁。所以,“拿俄米对两个儿媳说,你们各人回娘家去罢。愿耶和华以恩慈待你们,像你们以恩慈待已死的人与我一样。愿耶和华使你们各在新夫家中寻得安息。于是拿俄米与她们亲嘴,她们就放声而哭,说,不然,我们必与你一同回你本民那里去”(得一8~10)。

拿俄米劝儿媳们回娘家再嫁的话,可视作圣灵对想要跟随主之人的试验。“回娘家”指出两种的试验:(一)是关乎我们前面“生活”和“道路”的试验。按她们看,往迦南地,生活一无倚靠,前途渺茫;若回娘家去,就是留在摩押地,则生活有保障,前途也比较稳妥。(二)是指给予自由机会的试验。拿俄米给她们自由的机会,使她们不再受婚姻的捆绑。许多人爱主常是被迫的,特别是在疾病、贫穷、卑微时,觉得不能不爱主;但当健康、富足、高升时,人的自由和机会一多,就把主忘得一干二净。我们是否能够胜过这样的考验呢?当信徒有意要撇下一切跟随主时,圣灵常多方加以试验,来显明其动机是否单纯,或可蒙悦纳。

当拿俄米劝儿媳们回娘家时,她们“放声而哭”,真是道尽三个人各自心头不同的感受。但是,“我们必与你一同回你本民那里去”,这指明俄珥巴和路得二人均有心走主的道路。然而,“拿俄米说,我女儿们哪,回去罢。为何要跟我去呢?我腹中还有儿子可以作你们的丈夫么?我女儿们哪,回去罢;我年纪老迈,不能再有丈夫。即或我说,我还有指望,今夜有丈夫可以生子,你们岂能等着他们长大呢?你们岂能为他们守身不嫁人呢?我女儿们哪,不要这样。我比你们更是愁苦,因为耶和华伸手攻击我”(得一11~13)。没有丈夫可供依靠的寡妇生活,实在艰辛困苦;拿俄米的话乃是把现实摆在她们的眼前。“耶和华伸手攻击我”,表明这条道路的本身,就是一条被击打、受痛苦的路。拿俄米在丧夫、丧子这样沉重的打击之下,仍能不为自己哀哭,却为别人而愁苦,如此的胸襟,证明她真是满有神的安慰和恩典。

从灵意上讲,我们奔走属灵的路程并不容易;走主的道路,若不凭着信心,只凭着眼见的话,乃是死路一条,毫无盼望可言。有时候,我们往往凭着一时感情的冲动而跟随主,当冷静地考虑所面临的现实与后果之后,我们是否仍然会跟随祂到底呢?实际上,我们信徒的盼望不是所能见的事物,乃是盼望那所不见的,所以我们必须忍耐等候(参罗八24~25)。因而,虽知道这条道路艰辛,但凡被神管教的,当时并不觉得快乐,反觉得愁苦。只是后来却为那经练过的人,结出平安的果子,就是义(参来十二11)。

俄珥巴与路得同样孝顺婆婆、友爱妯娌,但二人的结局却大不相同。经上说,“两个儿媳又放声而哭;俄珥巴与婆婆亲嘴而别,只是路得紧紧随着婆婆。拿俄米说,看哪,你嫂子已经回她本民和她的神那里去了,你也跟着你嫂子回去罢”(得一14~15)。从俄珥巴身上我们可以看出几点:(一)她离开了,这是说明人“立志为善由得我,只是行出来由不得我”(罗七18)。(二)她失败了,并非因犯什么罪而跌倒,她也不是不爱拿俄米,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因为承认这是一条对天然生命无希望亦无结果的道路,于是失去了跟随主的勇气。(三)她中途变卦了,乃因她爱拿俄米本人,却不爱拿俄米的神;她进拿俄米的家,却不进拿俄米的国。(四)她是凭自己定意,最终消逝得无影无踪,圣经再没有记载。

然而,路得并非不知道现实环境的艰难,但是她向着拿俄米的忠诚和挚爱,胜过了一切外面环境的拦阻。路得对拿俄米的爱,表明她在拿俄米身上看见一种生命的光景──“甜”──就是看见了基督的荣美,令她舍不得离开婆婆。“路得说,不要催我离开你回去不跟随你。你往那里去,我也往那里去;你在那里住宿,我也在那里住宿;你的民就是我的民,你的神就是我的神。你在那里死,我也在那里死,也葬在那里。除非死能使你我相离,不然,愿耶和华重重的降罚于我”(得一16~17)。

拿俄米再三给路得自由,劝她不必再跟随下去,但是路得却大胆地运用婆婆给她的自由,去拣选一条不自由的路──跟随受苦的婆婆。路得本是外邦人,她之所以认识神,必然是因从拿俄米的言行举止,目睹神的恩惠和神的自己,故此定意拣选拿俄米的神作她的神。从路得的话我们可以看出,她定意跟随拿俄米,并不是出于一时感情的冲动,而是出于深思熟虑的结果,她知道她所要面临的将是怎样的境遇,可是她不以为苦,反而欢然面对。“除非死能使你我相离”,这说出一个忠心跟随主至死不渝的心志;跟随主不是一时的事,乃是一生之事,直跟到地上生命的末了。

路得的拣选,使她万古流芳。这关键在于人对信仰的抉择,信仰决定了人们永恒的命运与结局。俄珥巴和路得都受了拿俄米同样的劝阻,她们两个人的人生,却分别奔往不同的目标。为什么?因为她们两个人的信心不同。人若不是真有信心,到神试验他的时候,就必露出他的虚假来。今天在教会中,若是只管传讲神的话,却很少活出神自己来,就自然很少有人受吸引而跟随神。反之,许多人来到教会,却不以教会为家,倒是尊敬某名人或同工或信徒,过于尊敬这人的神。像这样,一遇见小小事故或新的吸引,就回转身后退,如同俄珥巴,此类例子并不鲜见。俄珥巴的转去,对于路得来说,乃是一种“孤单”的试验。当同走天路的旅伴纷纷变心退后,常会使我们摇动或灰心,也使我们不容易存心忍耐,奔那摆在我们前头的路程;所以在任何时候,我们的眼目不要过于注视别人,而要单单仰望为我们信心创始成终的耶稣(参来十二1~2)。

从圣经看,路得所拣选的目标,乃是与神的选民一同有份于对基督的享受;她甚至成为基督重要的先祖,有助于将基督生到人类里。这不仅是她这位摩押寡妇的定意,更是她的目标,她的拣选。路得拣选神和神的国,使神关于基督的经纶得以完成。但是,我们若没有神的恩典,单凭着自己的善意和力量,是不可能坚持到底的,因而我们要像路得一样专心依靠主(得一14),如同她紧紧跟随婆婆。“拿俄米见路得定意要跟随自己去,就不再对她说什么了。于是二人同行,来到伯利恒”(得一18~19上)。这二人同行,说出是何等亲密的交通、友谊、扶持和引导。路得只有在拿俄米的引导下才能到达迦南,并来到伯利恒,正像圣灵一路引领我们进入属灵的迦南产业,来得着在主里面一切丰盛的属灵产业。神作工的原则永远是先将祂的百姓迁回到原初的地位。

试问,我们如何专心依靠主?就是要我们必须随时靠圣灵的引领和扶持,与圣灵保持正常的关系──同心同行,才能一直被引领来到伯利恒──神所定规的目的地──在那里我们能遇见基督,在那里我们能找到丰富的属灵粮食。(基督生在伯利恒,“伯利恒”的字义是“粮食之家”)。我们只有在伯利恒,在教会中才有丰富的灵粮;我们若要得着灵里的饱足,就须来到教会中。圣灵对一个有决心要背十字架的人,是不会拒绝他的跟随的;在属灵的旅程上,我们也需要属灵的同伴,要与那清心祷告主的人一同追求(提后二22)。

(四)路得遇见波阿斯

路得紧紧跟随婆婆拿俄米,来到犹大地伯利恒。从属灵的意义上讲,在那里我们才能遇见基督,才能找到丰富的属灵粮食。那么,路得遇见的基督在哪里呢?经上说,“拿俄米在她丈夫以利米勒的家族中,有一个相识的人,是个大财主,名叫波阿斯”(得二1)。神是主宰一切的,祂将路得从摩押地带到伯利恒城。在她到达那里以前,祂就预备了一个富有、慷慨的人,名叫波阿斯(得二1,14~16,三15)。波阿斯是基督的预表,这表明基督有追测不尽的神圣丰富,并且以祂全备的供应照顾神穷乏的子民(弗三8;路十33~35;腓一19下)。我们的主,实在是全有、全丰、全足的神,神所有的一切丰盛都在基督里面,所以我们有任何的需要,都可以来向祂祈求。

路得是怎样遇见波阿斯的呢?她“对拿俄米说,请你让我往田间去,我在谁的眼中蒙恩,就在谁的身后拾取麦穗。拿俄米说,女儿啊,你只管去。路得就去了。她来到田间,在收割的人身后拾取麦穗,恰巧是在以利米勒家族的人波阿斯那块田里”(得二2~3)。拿俄米预表圣灵,亦可指在主里灵命较有长进的信徒;路得是寻求圣灵的带领,和别人的印证。当路得向婆婆提出这样的要求时,显然拿俄米曾将神对穷人和寄居的有所应许和预备的话告诉了她。所以路得去田间拾取麦穗,并不是自己想出来的一条活路,乃是表明她是一个明白圣经真理的人。这告诉我们:一个基督徒的生活是从神的话开始的。凡在基督里的人,我们一切的行动都是根据神的话,而且是根据神已经说过的话。

路得是主动自愿出去拾麦穗的,可见她的信心是活泼的,一点也不被动。对粮食的需要是生命最基本的要求,能产生最大的力量,使我们不顾一切地往前去寻求饱足。今天主的生命在我们里面,这生命也有个对属灵粮食的饥渴和需要,使我们对主这生命的粮食产生极深的饥渴。对此,圣灵的鼓励是那样安定而有能力,就是“只管去”!往田间去,就是前往神所应许之美地的田,含示包罗万有的基督,祂是一切属灵神圣出产的源头。并且路得说,“我在谁的眼中蒙恩”,意即如果神怜悯的话,祂必能在环境上开一条路,让她可以在那人的后面拾取麦穗。神的话需要靠着恩典来接受,路得的里面也必然笃定地相信神的话是为着她的,因此她就根据神这话往田间去。神的话若没有活泼的信心与之调和,就与我们无益了(参来四2)。

关于收割庄稼的事,神的条例乃是:以色列人若将田角和收割时所遗落的留给穷人、寄居的和孤儿寡妇,耶和华就要赐福与他们(利十九9~10,二三22;申二四19)。这不仅显示神的慈爱,以及祂是何等伟大、纯良和无微不至,也显示美地丰富的出产。路得去拾取麦穗,乃是这位从异邦背景归向神的人,使用她的权利,好有份于神选民产业的丰富出产。路得按着她那寄居者、穷人、和寡妇的三重身份,使用她的权利,去拾取收割时所遗落的。她拾取麦穗不是她的乞讨,乃是她的权利。

路得这摩押女子,是与神的应许隔绝的异邦罪人(申二三3;参弗二12),竟然得着权利有份于神选民收割时所遗落的,这预表外邦的“狗”得着特权,有份于神选民儿女的份落在桌子下的碎渣(太十五21~28)。路得来到美地以后,就有权利享受那地的出产;照样,我们相信基督以后,也有权利享受祂作我们的美地。路得使用她的权利,得着并据有美地的出产,这表征我们信入基督,与祂有生机的联结之后,就必须开始追求基督,以得着、据有、经历并享受祂(腓三7~16)。这也告诉我们:罪人有份于基督并享受基督的路、地位、资格和权利。照着神的定命,我们信入基督的人有资格和地位,可以支取我们享受基督的权利(西一12)。这意思是说,我们不需要乞求神拯救我们;反之,我们能到神那里去,为自己支取祂的救恩。我们有地位、资格和权利向神支取救恩。这是接受福音的最高标准。

拾取麦穗,是一种卑微且辛苦的工作,并不是常人所乐意去作的。基督徒却不可轻看小事,若不能作好小事,也必不能成就大工;人若要服事神,不必是借着大事,就是在小事上,只要凭着信心,照神所量给我们的力量,也都能得神的喜悦。因而,我们拾取主的恩典和灵粮,千万不可嫌太零碎、太稀少,就轻忽而不乐意接受;我们在召会每次所得的真理,虽不多,但如果像路得一天一天所拾取的积攒起来,日子多了就必有用。所以我们每逢在聚会的时候,千万不可以此理由就轻忽不愿意听,那只是表明我们没有忍耐的心接受所栽种的话(参雅一21)。

虽然在收割庄稼的事上,神有祂的条例,但是在神借摩西所颁赐关于收割之律法的条例中,并没有指定田角的大小。田角大小在于地主对耶和华的信心。人对耶和华的信心越大,所留的田角就越大(参林后九6~10)。从圣经中,我们看到波阿斯顺从了这条例,由此见证他对耶和华大有信心。在神的主宰权柄之下,这条例似乎是为路得一人写的。关于这一段,圣经如下记载:

“波阿斯正从伯利恒来,对收割的人说,愿耶和华与你们同在。他们回答说,愿耶和华赐福与你。波阿斯对监管收割之人的仆人说,那是谁家的女子?监管收割之人的仆人回答说,是那摩押女子,随同拿俄米从摩押乡间回来的。她说,请你让我在收割的人身后,拾取打捆剩下的麦穗。她早晨就来了,直到如今,除了在屋子里坐一会儿,一直留在这里。波阿斯对路得说,女儿啊,听我说,不要往别人田里拾取麦穗,也不要离开这里,要紧随着我的使女们。你要留意她们在那块田收割,你就跟着她们去。我已经吩咐仆人不可触犯你;你若渴了,就可以到器皿那里喝仆人打来的水”得二4~9)。

路得来到波阿斯的那块田里,经上用“恰巧”(得二3),好像是环境中的巧遇,其实这样的巧遇绝不是偶然的,乃是神用祂手中的巧妙来引导她的(参诗七八72);是神使“万事互相效力,叫爱神的人得益处”(罗八28)。这指明一个真正有生命的基督徒,有信心跟从主的人,人生当中没有偶然事件,都不是偶然发生的。

波阿斯遇见路得,却不是“恰巧”,而是“正从”,他正从伯利恒来。但是,没有路得的“恰巧”,就没有法子引来波阿斯的“正从”;对于信徒而言,没有我们的肯拾取麦穗,诚诚实实的作那微小的工作,那就不可能遇见我们的主“正从伯利恒来”。从波阿斯和他仆人们(收割的人)的对话,可见他们真是敬畏神,并且是以神为生活和工作的中心的人。他们彼此之间的关系,乃是建立在“耶和华”的根基上,因此显得非常祥和愉快。今日教会中人与人的关系,必须以基督为基础;切不可凭人的感情,更不应以利害为前提,如此才能在教会生活中显出同心合意的美好光景。

“那是谁家的女子”,这话给我们太大的惊喜,因为一个真正在生命里追求主的人,一个在生命里谦谦卑卑、诚诚实实事奉主的人,主必定会先看见他(她)。但在此需要强调的是,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忙于拾取麦穗,却忽略了庄稼的主;我们的眼睛常常注意属灵的粮食,而不注意主自己。这里也让我们看见路得必定有她出众吸引人的地方,以致波阿斯在田中众多的女子当中,一眼就看出她来。人是看外貌,但神是看内心;我们作工的心态是否与常人有别,是敷衍塞责呢,还是忠心、殷勤、欢乐、感谢着作工呢?

路得“早晨就来了,直到如今”,她把握并使用每一分钟,以得着主自己的恩典。这提醒我们:每一分、每一秒都是我们支取神恩典的时候。我们所得的恩典有多少,就在于我们是否善于利用时间尽量多得恩典。一个真实事奉主的人,不但人看见他的时候作工,就是人看不见他的时候也作工,从早到晚不停地作工。但“在屋子里坐一会儿”,也告诉我们:工作有时,休息也有时;凡不知安息在主里面的人,必不能作好主工。

路得遇见波阿斯,是她一生最大的转机,是她蒙大福的开始;信徒属灵的转机在于遇见基督,人若不遇见基督,就无属灵前途可言。路得遇见波阿斯后,波阿斯说“不要往别人田里拾取麦穗”。“别人的田”,预表世界或其范围。这是波阿斯为路得量定了作工的行动和范围——就在波阿斯的田中──只有在主的田里,我们才能得着粮食的饱足和享受。除主之外,没有一件事真能满足我们。主也不愿意我们信徒进入魔鬼的范围讨食,因为恐怕会拾取到一些异端邪说,或只叫魂有所享受,却无益于灵命。所以,我们在什么地方遇见主,什么地方就是我们事奉主的范围;事奉主的范围不在于大小,也不在于人数的多寡,关键在于我们是不是被主遇见了。

路得紧随着使女们拾取麦穗,按表面看来,路得是跟在人的后边,但她是跟在主所要她跟的人,她没有自己的拣选,实际上她所跟的乃是神。并且,“我已经吩咐仆人不可触犯你”,这命令是为着保护我们的,也告诉我们:主的“同工”最忌变成“同攻”;主的仆人最惹主愤怒的,就是“动手打他的同伴”(太二四48~51)。另外,无论他是怎样的有才干、有功用,都不配得着我们的敬拜,也都不配骑在平信徒的头上作威作福。各人不要看自己过于所当看的(罗十二3),倒要彼此相顾(林前十二21~25)。

当我们作工渴了,“就可以到器皿那里喝仆人打来的水”。“打来的水”,通常是为着庄稼的主。饥与渴是人生两项基本的需求──我们不只需要吃粮得饱,也需要喝水解渴(参诗三六8;约六35,七37);吃饱使我们得力,喝足使我们振奋,主的供应两面兼顾。从简短的几节经文,我们能看出主充满了丰富的爱,一面有鼓励,一面也有命令。如果我们与主进入真正亲密的交通里,就会看见主是极乐意将祂特有的那一份和我们分享的,正如波阿斯对路得所说的。

(五)跟从主并享受逾格的恩典

路得在波阿斯的田里拾取麦穗,并遇见波阿斯。波阿斯叫她不要往别人田里去,只要紧随使女们。他又吩咐仆人不可触犯路得,若渴了,她还可以到器皿那里喝仆人打来的水。路得就“面伏于地叩拜,对他说,我既是外邦人,怎么在你眼中蒙恩,使你这样顾恤我呢?”(得二10)。

路得一直不忘记自己是一个“外邦人”,所以即使是像“拾取麦穗”这样卑微的工作,也是因着“蒙恩”,是不配得的。我们本是外邦罪人,是火坑里的材料,是不配蒙恩的,然而却蒙了逾格的恩典。但在属灵的追求上,一旦经历了一点点主的恩典,我们往往会落入自以为蒙主殊恩,而自高自大的情形中。因此,我们须要常常提醒自己,我们如此享恩,并非我们配得的,应当从心里把感谢和爱戴献给那赐恩者,就是“面伏于地叩拜”,像路得的谦卑(参撒上二五23;撒下一2)。

波阿斯的回答,使我们看到跟从主的回报。他说:“自从你丈夫死后,凡你向婆婆所行的,并你离开父母和出生地,到素不认识的民中,这一切事人全都告诉我了。愿耶和华照你所行的报答你;你来投靠耶和华以色列神的翅膀下,愿你满得祂的酬报”(得二11)。这里要特别强调的是,路得离开父母和出生地,父母代表魂生命的源头,本地(摩押地)指罪恶的世界。从这句话让我们想起,神呼召亚伯拉罕,要他离开本地、本族和父家(参创十二1);我们若要跟从主,就当舍己,天天背起十字架来跟从主(参路九23)。

路得为着跟随主而撇下了一切,她在田里遇见波阿斯,如同神亲自以祂的同在来报答她;并且不是一点点的报赏,而是“满得祂的酬报”。若主说是满的,那定规是何等的丰满!如果我们真正进入幔内,在深处与主有密切的交通,主就要安慰我们,为我们祝福,好像大祭司在天上为我们代祷一样。“满得祂的酬报”,这是主的愿望;而这个赏赐,不只是“一伊法大麦”(参得二17)那满怀的收获,却是主将祂自己给了我们,这乃是最大的赏赐。许多人信了主之后,总想从主那里得着奖赏,但我们的眼目若被开启,就知道没有哪一样奖赏,比主自己更大更好。

主的话常常使我们大得安慰和鼓励,正如路得说:“我主啊,愿我在你眼前蒙恩;我虽然不及你的一个婢女,你还安慰我,亲切的与你的婢女说话”(得二13)。波阿斯的说话触动了路得的心;这句话一方面表达出她的感谢,另一方面也显示出她对自己的前途满有信心。路得的话,也提醒我们,不要看自己过于所当看的(参罗十二3),而要看别人比自己强(参腓二3);我们总要看自己“不及你的一个婢女”。但在现实中,许多信徒因为一点恩赐,一点服事,往往看自己是何等大的仆人,又是何等了不得,这就是失去了卑微的地位。

主开路得的心眼,看见在波阿斯的那块田里所有的人都比她大,所有的人都能帮助她,她实在不及任何一个婢女,因为那些婢女只要把麦穗留点在地上,就足以成全她脱离贫乏。主今天也要让我们看见,我们比众圣徒最小的还要小(弗三8),每一个弟兄姊妹都能够帮助我们。今天我们之所以丰富,乃因为基督的身体(教会)是丰富的,神的儿女是丰富的。

从路得遇见波阿斯这简短的对话中,我们能够看见主基督是何等和蔼可亲,又是多么富有且慷慨。不但如此,“到了吃饭的时候,波阿斯对路得说,你到这里来吃点饼,将饼蘸在醋里。路得就在收割的人旁边坐下;波阿斯把烘了的穗子递给她。她吃饱了,还有余剩的”(得二13)。“将饼蘸在醋里”,这里的“醋”是农家自己用谷物发酵制成的酸酒,是希伯来人日常的饮料。吃饭的桌子是为着那些工人和仆人们的,在这筵席里有酒(醋酒)、有饼。路得是外邦人,在主的桌子上本来是没有份的,但是主把她带到桌子面前,让她吃饼,并且用饼沾醋。饼代表基督的身体,杯代表基督的血,饼和杯分开了,代表死;主把祂的死陈列在这里,让所有蒙恩的人一同有份于这桌子,彼此有交通,一同认识并经历神的爱。

吃,乃是说到交通和联合,惟有我们“吃”下去的食物,才消化在我们里面成为我们的生命。这里不仅说吃饼,乃是说吃烘了的穗子。按字句讲,将刚割下的麦穗用小火烘熟,剥去外壳便可吃。这种吃法,一方面是感恩,吃初熟的果子;一方面也是方便,新麦穗未晒干,烤来吃特别香甜(参撒上二五18)。但是,从灵意上讲,吃烘了的穗子,乃是特别说到主经过火炼和审判而显出成熟馨香的生命。“波阿斯把烘了的穗子递给她”,说明那烘了的麦穗是从主手中接过来的。主自己就是那烘了的麦穗,是经过十字架的火炼的。路得吃饱了,还有余剩的,指明主的供应真是绰绰有余。

吃饱是为着作工,只吃不作的人,必不蒙主悦纳(参帖后三10)。吃完饭,“她(路得)起来又拾取麦穗,波阿斯吩咐仆人说,她就是在禾捆中拾取麦穗,也可以容她,不可羞辱她;并要从捆里抽出些来,留给她拾取,不可斥责她。这样,路得在田间拾取麦穗,直到晚上;将所拾取的打了,约有一伊法大麦”(得二15~17)。路得起来又拾取麦穗,这告诉我们:只要一次尝到和主交通甘美的经历,必会引起我们更大的饥渴,促使我们更迫切地寻求与主中间的甜美交通。当我们有这样的迫切和寻求时,“就是在禾捆中拾取麦穗”,也成为我们的享受和收获。本来,“在禾捆中拾取麦穗”,这是指别人劳苦的成果,但主对我们说,“只要我们肯殷勤作工,祂常让我们白白享受别人所劳苦的”(参约四38)。这表明主的工人应当彼此分享工作的成果(从捆里抽出来任由路得拾取),因为主喜欢祂的工人们能够互相看顾。

在此,主又吩咐,“不可斥责她”。这是十分严重的警告,目的为使那些收割的工人不致阻止路得得着波阿斯的供应。最终,路得拾得“一伊法大麦”。一伊法,约合22公升,满满一袋是当时一个女子所能拿得动的份量。所以,我们当趁着白日,竭力多作主工(拾取麦穗);黑夜一到,就没有人能作工了(参约九4);我们来到主面前时,主总是照着我们各人的度量,使我们充充满满的满载而归。

其实,路得所得到的麦穗,并不是路得凭自己拾得的;她虽然殷勤,但并不是殷勤使她能得着这么多。人需要殷勤,人需要追求,但殷勤追求不一定得着,乃是追求又蒙怜悯的才能得着。这就是要我们作工时,眼目所注意的不单是工作,更是主自己。如果我们得着了恩典,那是主故意把麦穗丢下来让我们得着的。路得在遇见波阿斯之前,是一穗一穗的拾取;在遇见波阿斯之后,是一把一把的大量拾取。这里隐含的意思,乃是一个人在遇见主之后,他所吸收属灵的丰富,远胜过先前。

波阿斯的供应超过路得所需的,而路得也乐意与拿俄米分享所得的丰盛。经上说:“她就把所拾取的带进城去给婆婆看,又把她吃饱了所剩的拿出来给婆婆”(得二18)。许多时候,我们失败不是在环境艰难时,而是在当主给我们恩典之后,我们却离开了主自己,以致主不能再向我们施更深的恩典。与别人分享主恩,是蒙更深恩典的诀窍。当路得这样分享的时候,“婆婆对她说,你今日在哪里拾取麦穗,在哪里作工呢?愿那顾恤你的蒙福。路得就告诉婆婆她在谁那里作工,说,我今日在一个名叫波阿斯的人那里作工”(得二18)。

拿俄米的问话告诉我们应当饮水思源。享受恩典之余,不但要感谢赐恩者,而且要更多认识这位赐恩的主。也许人看“拾取麦穗”算不得是工作,但是从拿俄米和路得的问答中,她们两个人都认为是“作工”;这给我们看见,工作不分大小,无论尊贵或卑贱,都是主量给我们的一份,所以都应当尽心竭力地去作。

本篇讲的是路得遇见波阿斯后所享受的恩典,这告诉我们要像路得一样舍己地跟从主,我们要时时处在卑微的地位,以及享受主之后,仍要殷勤作工,但我们的眼目要注视主自己。此外,从主那里得着了丰富,我们只有与人分享,才能蒙更深的恩典,也不要忘记赐恩典者。为了特别强调赐恩的主,路得记第二章最后,拿俄米的话使我们对此进一步确认。她对儿媳说:“愿那人蒙耶和华赐福,因为他不断以慈爱待活人和死人。拿俄米又说,那人与我们相近,是我们的亲人。摩押女子路得说,他也对我说,你要紧随我的仆人拾取麦穗,直等他们收完了我的庄稼。拿俄米对儿媳路得说,女儿啊,你跟着他的使女出去,不叫人遇见你在别人田间,这才为好。于是路得紧随波阿斯的使女拾取麦穗,直到收完了大麦和小麦;路得仍与婆婆同住”(得二20~23)。

从这一段话,以及路得和波阿斯的对话,我们就会发现路得所注意的仍是工作与收割。或者说,她所注意不过是麦穗──主的粮食和赏赐。而拿俄米所注意的乃是“不要往别人田里”,拿俄米(预表圣灵)引我们注意那位赐恩者──波阿斯。所以,我们也需要那灵常常校正、提醒我们对主的话的认识。我们蒙恩的秘诀:一面是一直跟随主,殷勤地追求主;另一面是再不以别的来代替主,再不从世界里去寻求我们的满足。那灵的工作,永远是要使我们的眼睛,从一切属灵的恩赐转向主耶稣自己。

路得一直持守在卑微的地位中,因为她与波阿斯的婢女常在一处。主的话是说:“你要紧随我的仆人拾取麦穗,直等他们收完了我的庄稼”。在主这个麦田里面,有许许多多基督的仆人和婢女;换言之,基督有一个身体,我们都是这身体中的肢体,我们有许多的弟兄姊妹,就像波阿斯的那些仆人和婢女们;当我们与主联合的时候,我们就和所有神的儿女联合,我们不只舍不得我们的主,我们也舍不得我们的弟兄姊妹。

路得这外邦罪人,蒙恩后,却始终是卑微的。神永远只能赐恩给谦卑的人。路得最美丽的地方是一直不离开主的同在(仍与婆婆同住);当我们有一点属灵的经历,尝到一点甘美滋味时,永远不可停在那里,必须一直与主同住,受主教导,我们才能被引进到更深的经历中去,直到完全。

(埃辰,2018年6月12日~24日)

本文链接:http://xawxcz.net/post/107.html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学习 • 写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