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网址:www.xawxcz.net 简体繁体

写作课(第11章):小说

第一节:小说文体概说

小说的定义:是一种以散文体书写的,通过人物、情节、环境的具体描绘展现人类生活画面及其意义的虚构故事。

小说的要素:人物、情节、环境

小说的地位:在现代文学文体中居首位。它是以叙事性为主导的文学文体,小说的核心就是讲故事

小说的类型:古典小说和现代小说。

古典小说

从形式上分:笔记体小说、章回体小说;如《世说新语》《三言二拍》。

从语言上分:文言文小说、白话文小说;(新文化运动),如第一篇白话文小说:鲁迅《狂人日记》。

从题材上分:世情小说(老残游记)、公案小说(包拯)、武侠小说、神魔小说、谴责小说(金瓶梅)。(不断增加中)

现代小说

根据篇幅长短不同,分为长篇、中篇、短篇、微型小说。

长篇小说:篇幅长,容量大,结构复杂,反映社会生活和时代内容,揭示生活意蕴和社会发展规律。10万字以上。

中篇小说:篇幅介于长篇与短篇之间,一般在2至10万字的容量。

短篇小说:篇幅较短,结构独特,多截取社会生活中有意义的片段和侧面加以反映,一般在2千至2万字的容量之间一般在两千至两万字的容量之间。

微型小说:也叫小小说,篇幅极为短小。(140字,或几百字)

按小说要素的侧重点不同划分:

①情节小说;②心理小说(意识流小说《安娜·卡列尼娜》);③背景小说(几代人的命运)。

按小说发展历史划分:背诵

五四时期:书信体、日记体、自传体等;

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乡土小说、抒情小说;

30年代:社会剖析派、新感觉派、京派小说(萧红,沈从文);

50-70年代:革命历史小说、农村题材小说《荷花淀》《小二黑结婚》;

80-90年代:社会小说、寻根小说、现代派、先锋小说、新写实、女性小说

现在:随着科技的进步,科幻小说、悬疑推理小说、网络小说等。

第二节:小说的文体特征与阅读策略

小说的文体特征:虚构性的情节、体验式的人物、具有生命感的自由时空、形象而多层次地揭示生适的意义。【背诵

虚构性的情节——作者通过情节的虚构,巧妙设置圈套、巧合、悬念、冲突等,集中反映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体验式的人物——人物是小说文体表现的核心要素。

具有生命感的自由时空——从时间上看,小说有极大的自由。

形象而多层次地揭示生活的意义——揭示生活的意义,或表现作者对社会人生的评价。

小说的阅读策略:首先,努力把握故事情节的脉络;其次,应当关注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再次,是关于小说的思想和主题。最后,是把握小说的结构特点和表达技巧。

第三节:小说的写作

如何形成故事情节?背诵

情节形成条件:时间上的序列(背景),事件之间的逻辑关系(故事)

构思情节:①结果→原因和动机 或 原因→结果;②行动(故事)发现、突转、偶然、巧合也是构成小说情节的基本要素

情节的特点:生动丰富的细节描写。这是小说成熟的标志,也是小说区别于叙事诗和戏剧文学等体裁的特点之一。

如何塑造人物?背诵

以情节(或非心理性)为中心——叙事作品中,人物性格与行动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所有动机都要付诸行动。如:贪婪——索取财富; 好色——追逐女性等。

以人物(或心理性)为中心——这种叙事作品中,人物性格会在叙事线索中得到多方面展示。

人物在叙事性作品中的功能

行动元:人物作为一个发出动作的单位对故事进程产生推动作用的功能。在以情节为中心的叙事作品中,人物只是情节链条上的一个功能符号。如《西游记》的孙悟空大闹天宫,孙悟空是行动元;众多妖怪承担着阻碍取经的功能,他们是符号化的行动元。(R老师的话:故事里的人的行动推动了情节发展,这个人或这群人就是行动元的功能)

法国格雷马斯在《结构语义学》中提出了神话的行动元模型,将叙事作品中的角色根据其在情节中的功能归纳为三组行动元:即主体/客体;发送者/接受者;辅助者/反对者。一个角色有时可以承担多个行动元;一个行动元有时候也可以有多个角色来构成。

人物形象(角色):人物性格不属于叙事逻辑上的时间链条,但人物的性格特征对叙事链条仍然产生重要影响。

人物塑造类型:圆形人物与扁形人物——这种分类是英国小说家理论家福斯特提出的。

• 圆形人物(复杂,丰满):指文学作品中有复杂性格特征的人物。(例如:黄蓉,《红与黑》中的于连、《青春之歌》中的林道静)

• 扁形人物:也叫类型化人物或漫画式人物。多是围绕着单一的观念或素质塑造的,人物性格呈现的是一个简单的意念或特性,人物只是为了某一个固定念头而生活在种种的矛盾冲突之中。塑造效果容易为读者辨认和记忆。(例如:郭靖,《欧也妮·葛朗台》中的吝啬鬼葛朗台)

 ⒊小说的叙述模式

叙述次序

叙述时间:是作者在虚构世界中自由讲述的时间。

故事时间: 在小说中故事内容中发生的时间。

• 叙述形式的变化:顺时模式(叙述时间与故事时间相对应,从前到后发展)和错时模式(叙述时间与故事时间的次序不吻合的状态)。现代小说在叙述时间的交错上主要有两种情形:即回叙和预叙

①错时模式的回叙:对往事的回忆追叙,例:“三十年前的那个夜晚”、“第一次见到爱华还是四年前一个温暖的冬日……”

②错时模式的预叙:对未来发生的事预先描述。例:“二十年后,我们都有了工作”、“多年以后,奥雷连诺上校站在行刑队面前,准会想起父亲带他去参观冰块的那个遥远的下午,当时……”

叙述节奏:叙述时间的快慢即叙述节奏,是文本虚构时间里的事件实际时间与叙述话语时间的比率。由慢到快衍生五种情形:停顿、铺张、场景、概括、省略。

①叙述停顿——时间停滞,比例无限小,节奏很慢很慢。

铺张叙述——对较短的故事时间充分展示叙述铺陈,节奏慢。

场景对话——故事时间与叙述时间比值约等于一。

概括叙述——把一段时间压缩为主要特征描写,比率大,节奏快。

( “如是这般的说了一会儿”、“烛台渐灭,一夜无话”)

⑤叙述省略——以沉默跳过,比率无限大,节奏很快。(“恍然间20年过去了”)

叙述频率:故事虚构的讲述时间是可以重复的,不断地被讲述、引用、强化、忽略、合并等。这就叫做叙述频率,指事件发生的次数与话语中是否重复的次数之间的关系。有以下几种情形:

单指:如“这天早上我起得很早。” 

反复:如“昨天我去了海边,今天我又去了海边。”

重复:如《祝福》中祥林嫂在小说中的话语重复,“我真傻......”

复指:如“我连续三天早上都碰见他。”

叙述视角:叙述空间的呈现方法,一般根据叙述者与人物形成的视角关系,存在三种类型的叙述视角:

无聚焦或零聚焦——叙述者>人物。叙述者无所不知,说的比任何人物知道的都多。

内聚焦——叙述者=人物。叙述者只说某个人物知道的情况,此时叙述者进入了人物,使用人物的内部视角,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

外聚焦——叙述者<人物。叙述者说的比人物知道的少。常在侦探、悬疑小说中出现。

叙述动作:即叙述者的声音,构成戏剧化“间离”的效果。

【如,“话说某某年间”、“列位看官”、“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再如马原《虚构》里的开头,“我就是那个叫马原的汉人……”文中叙述者又表明“这一次为了杜撰这个故事,把脑袋掖在腰里钻了七天玛曲村……”(R老师说:叙述动作就是讲故事这个行为动作,广义上包括讲故事的人以及这人的声音、表情等等。但是咱们在读一篇小说的时候,没有人给你讲,你是自己在看,这种时候叙述动作就只能在作者从故事本身抽离出来,说“列位看官”这样的话了。】

叙述者:是作者在文本世界中的代言人,是作者在作品中的叙述身份。但作者不能简单地等同于叙述者:

现实作者:作品署名的人。

隐含作者:进入写作状态的理想作者,或读者期待的作者。

叙述者:具体作品中发出叙述动作的人。

人物“我”:具体作品中被叙述的人。

本文链接:http://xawxcz.net/post/398.html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学习 • 写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