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网址:www.xawxcz.net 简体繁体

文学概论(第二章):文学语言组织

第一节:文学文本

一、文学文本概念

文本:根据一定的语言衔接和语义连贯而组成的整体语句或语句系统有待于读者阅读。(一堆语言文字)

文学文本:有待读者阅读的包含完整意义的实际语言系统。如运用语言写成的特定小说、诗、散文和报告文学等语言艺术品。它是传达作家的人生体验及其想象性世界的特定语言系统。

文学文本的自身特点: ⑴文学文本总是指一种实际语言系统(区别于一般的语言,强调的一种叙事及情节);⑵文学文本要通过传达人生体验而表达相对完整的意义;⑶文学文本有待于读者阅读和接受

简述文学文本与文学作品的区别

在专用概念上:①文学文本是由作者创作出来有待于读者阅读而尚未阅读的语言系统;②文学作品则是指已经读者阅读并赋予特定意义的语言形态。简言之,文学文本加上读者阅读才变成文学作品

⑵在一般术语上:文学文本与文学作品之间的区别往往不明显,两者有时都可以不加区分地用来指文学这种语言艺术品。

二、文学文本的层面

中国古代对文学文本层面的认识

言意说(二层面说):来源——《庄子·外物》:“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

言象意说(三层面说):①代表:三国时思想家王弼,进一步提出言、象、意三层面说(象:古人象征自然现象和人事变化的一套符号,占卜吉凶,非专指文学文本中的艺术形象。);②发展:清代桐城派文论家刘大櫆《论文偶记》把文学文本区分为“粗”与“精”两个层次;其弟子姚鼐nài的《古文辞类纂》,把二层面具体化:内部意义“精”分为神、理、气、味,外在语言“粗”分为格、律、声、色。

西方对文学文本层面的认识

两层面说:①意大利诗人但丁认为诗有四种意义:字面意义、譬喻意义、道德意义和奥秘意义。第一层面:“字面意义” ,第二层面(超意义层面):“譬喻意义” “道德意义” “奥妙意义” 。②德国美学家黑格尔就艺术作品提出“外在形状”与“内在意蕴”的新认识。

四层面说:20世纪美学家英加登做出真正富有突破性意义的划分: “文学文本四层面”。第一层:语音及高一级的语音组合——最基本层面;第二层:意义单元——核心层面;第三层:多重图式化面貌——“未定点”:有待读者去具体化第四层:再现的客体——最后层面 (四个层面相互渗透)。

【其它补充】:英加登说,在某些文学文本中还可能存在着“形而上特质”(崇高、悲剧性),并不属于文学文本必有的层面构造,而仅仅在“伟大的文学”中出现。

文学文本层面

文学文本由三个层面组成:文学语言组织文学形象系统文学意蕴世界

文学语言组织:是文学文本的最直接和基本的存在方式。没有这种存在方式,就不可能有文学。作家的写作创造出文学语言组织,而读者的阅读则首先必须借助这种语言组织。(最基本层面)

文学形象系统:是文学语言组织所显现的感性生活画面。(沟通文学语言组织和文学意蕴世界的中介,处在核心层面

文学意蕴世界:是文学语言组织及其显现的感性生活画面所可能展现的深层体验空间。(最深层面)

第二节:文学语言组织

一、文学文本的语言性

文学文本的语言性:是指文学文本所具有的基本的语言特性,这种特性是其它一切特性所得以生成的基础。文学文本总是以语言方式存在的,这是文学文本的语言性的基本标志。

例如:唐代杜牧的诗《江南春》: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不以单纯抒发感慨,别有一番讽喻)。

文学中的语言具有自身的特点:(什么是“文学语言”和“文学中的语言”?)

文学语言:又译标准语,是加工过的规范化了的书面语。它通常与口语或土语相对,是指一定社会和教学情境中的标准语言形态。

文学中的语言:也就是文学文本的语言是经过作家加工的(如口语、土语、方言、 书面语、文学语言、文言和白话等)、旨在创造艺术形象并表达意义的语言系统。

二者的不同在于文学中的语言属于文学文本的语言, 而文学语言组织正是文学中的语言的具体体现

语言在文学中的具体存在方式——言语

⑴现代语言学家索绪尔把语言具体区分为“语言结构”和“言语”(语意)。

语言结构与言语的区别 : ①语言结构是语言集团言语的总模式,而言语是在特定语境下个人的说话活动;②语言结构指的是从一代人传到另一代人的语言系统,包括语法、句法和词汇,而言语则是指说话人可能说或理解的全部内容;③语言结构是指语言的社会约定俗成方面言语则是个人的说话;④语言结构是一种代码,而言语则是一种信息

【举例了解】:

①诗人朗诵自己的诗当然该用普通话

②轮到你朗诵时你才说话

③听众觉得你的最精彩。

第一句中的“普通话”指的是一种语言结构,即现代汉语的一种普遍性语言结构;

第二句里的“说话”是指一种言语动作,即运用普通话方式而实现的个人言语动作;

第三句里的“话”则指一种言语产品,它是通过个人言语动作生产出来的产品。文学中的语言实际上直接地是以个人的言语方式(包括言语动作和言语作品)存在的。

二、什么是文学语言组织

文学语言组织:是文学文本的最基本层次和直接现实,它是一种具有表现性目的和个性特征的整体性语言构造 。

文学语言组织具有如下三种特性:⑴文学语言组织是一种语言性构造。如语词、语句、语段和语篇等,被协调和安排起来,成为一种相互关联的结构。⑵文学语言组织具有整体性。 黑格尔指出:“有机体的各部分、各肢节只有在它的联合里才能存在。” ⑶文学语言组织具有表现性目的和个性特征。( “说什么” 和 “怎么说”;作家在运用语言时,总要考虑如何使它服从于表现特定目的,从而使它体现出作家自己的独特的个性特征。)

第三节:文学语言组织的层面

文学语言组织的层面:

语音层面:是文学语言组织的基本层面之一, 它是文学语言组织的语音组合系统,主要包括节奏和音律两种形态。

文法层面:是文学语言组织的基本层面之一,即文学创作的法则, 这里主要指文学语言组织在语词、语句和篇章方面的构成法则。

辞格层面:是文学语言组织的基本层面之一,它是富有表现力并带有一定规律性的表现程式的运用状况。这种表现程式在修辞学中通称“辞格”。【助记:语(语音)、文(文法)、歌(辞格)】

一、语音层面

语音层面的作用:

林语堂注意到中国文学的特性在很大程度上“源自汉语的单音节性”:“这种极端的单音节性造就了极为凝练的风格,在口语中很难模仿,因为那要冒不被理解的危险,但它却造就了中国文学的美。” 从汉语单音节性这一细微处入手,揭示了中国文学的 美在语音层面的特征,讲究词法、传统文化心理。 尤其注重汉语语音的节奏和韵律美(中国散文具有可吟唱性:有节奏感和平仄交替)。

朱光潜主张散文要讲究“声音节奏”。 文章的“第一件要事”是声音节奏。无论古今中外,文章都离不开声音节奏。

汪曾祺把语言的“声音美”看作小说的语言美乃至整个小说的美的关键因素,明确主张语言的“节奏”是小说最重要的因素。

节奏

定义:节奏是文学语音层面的基本形态之一,是语音在一定时间里呈现的6等有规律的起伏状况。

产生:朱光潜提出“节奏是声音大致相等的时间段落里所生的起伏,起伏可以在长短、高低、轻重三方面见出。”

节奏的具体表现:三种类型:长短型、高低型和轻重型。例如古典诗:杜甫《秋兴》“江间——波浪——兼天——涌“;例如现代新诗歌:闻一多的《死水》“这是——一沟——望的——死水”。

音律

定义:音律也称声律、声韵或韵律,是文学的语音层面的基本形态之一, 是由声调、语调和韵的变化和协调而形成的内部和谐状况。

形成与作用:与声调、语调和韵调等的相互调节与协调相关。

音律的基本类型双声、叠韵、叠音、叠字、平仄和押韵

双声:两个声母相同;如“踟蹰、崎岖、淋漓” ;如:“爱而不见,搔首踟蹰 chí chú”、 “见说蚕从路,崎岖qí qū不易行” 、“元气淋漓lín lí 障犹湿,真宰上诉天应泣。”

叠韵:两个韵母相同;如“窈窕、沧浪、彷徨” ;如:”窈窕yǎo tiǎo淑女,君子好逑“ 、“万里桥西一草堂,百花潭水即沧浪”、 “彷徨páng huáng忽已久,白露沾我裳。”

叠音:两个音相叠。如“蔼蔼、冉冉、翩翩、蒙蒙、茸茸” ;如:“蔼蔼ǎi ǎi堂前林,中夏贮清阴”、“柔条纷冉冉,落叶何翩翩piān piān” 、“秋花紫蒙蒙méng méng,秋蝶黄茸茸róng róng。”

叠字:两个字相同。“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骊宫高处入青云,仙乐风飘处处闻”“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平仄:平指平声,也就是阴阳(我们说的一声、二声), 仄指上、去、入三声; 如杜甫《客至》: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仄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高低起伏的节奏,形成一种音乐美)。

押韵:相邻或相间的诗行或文句的末尾之间形成的韵母相同或相近。例如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

二、文法层面

定义:文法层面是文学语言组织的基本层面之一,它是文学语言组织在语调、语句和篇章方面的构成法则。

分类:词法句法篇法

词法:词法称字法,是文法层面的类型之一,是特定文本内语词的构成法则。

• 用词要贴切、生动和传神炼字  如“春风又绿江南岸”、“红杏枝头春意闹”、“云破月来花弄影”、“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三重意义(再次登楼,继续登楼,永远不断地继续向上登楼)。

句法:句法是文法层面的类型之一,是特定文本内语句的构成法则。

古典诗文注重句型和炼句。如: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现代新诗人打破古典格律而创作自由体诗:冰心的散文诗《繁星》:繁星闪烁着/深蓝的天空/何曾听得见他的对语?/ 沉默中/微光里/他们深深的互相称赞了。

篇法:篇法又称章法,是文法层面的类型之一,是特定文本的整体语言构成法则。

扩大到对整个文本的语篇组织的概括。如:卢纶的五律诗《送李端》: 故关衰草遍,离别正堪悲。路出寒云外,人归暮雪时。 少孤为客早,多难识君迟。掩泣空相向,风尘何所期。

古典诗讲究起承转合——整个语篇的语言结构规律,开始、承上、转折、收合。

什么是句法和篇法?

【答】: ①句法是文法层面的类型之一,是特定文本内语句的构成法则。古典诗文十分讲究句法,尤其注重句型和炼句。②篇法,又称章法,也是文法层面的类型之一,是特定文本的整体语言的构成法则。

三、辞格层面

定义:辞格层面是文学语言组织的基本层面之一,它是富有表现力并带有一定规律性 的表现程式的运用状况。这种富有表现力并带有一定规律性的表现程式,在修辞学中 通称“辞格”(还称辞藻或语格)。

三对六种基本辞格:比喻和借代对偶和反复倒装和反讽

比喻和借代:是分别体现相似和相近原理的借他物以表现某物的语言方式。

共同点:一是都表达两相近似之意,二是都要借彼达此;不同点:比喻体现相似性,而借代注重相近处。

比喻:是借它物来表现某相似之物的语言方式。特征三要素:本体、喻体和比喻词。本体指被比的事物;喻体指用来做比的事物;比喻词指用来做比的词语。三种样式:明喻、暗喻和借喻。

明喻:是明确地用甲比方乙的比喻样式。常见的比喻词“如”“像”“似”“好比”和“疑是”等。 

暗喻:又叫隐喻,是不明确表示打比方而将本体直接说成喻体的比喻样式, 比喻词由“是、变成、等于”代替“如、像”。

借喻:是不用比喻词,甚至连本体也不出现而直接用喻体代替本体的比喻样式。如:李清照的“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又上心头。” 以“花自飘零”比喻作者的青春如花开花落般空自凋零,又用“水自流”比喻远行的丈夫如悠悠江水空自流,表达出李清照的双重情怀:为自己容颜易老而感慨,为丈夫不能和自己共享而让它白白消逝而伤怀。

借代:是借用其它名称或语句代替通常使用的名称或语句的语言方式。借代辞格由本体和借体组成。

例1: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以“孤帆”(局部)代替“孤舟”(整体)

例2:秃头站在白背心的略略正对面,弯了腰,去研究背心上的文字——鲁迅《示众》。 “秃头”代指没有长头发的人,而“白背心”则以服饰代人。

对偶和反复:是分别体现对称和循环原理的语言方式。

对偶:是上下字数相等、结构相同或相似的具有整齐和对称效果的语言方式。类型:从形式看,有当句对、邻句对和隔句对; 从上下句语义看,有正对、反对和串对。

当句对:又叫本句对或句中对,指构成对偶的上下两个短语之间自成对偶。例1: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瓯越。物华天宝,龙光射牛斗之墟;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例2: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邻句对:是古代对偶句常见的方式,指相邻的两个句子形成对偶。例: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隔句对:又称扇面对,就是具有对偶关系的上下四个句子,第一句与第三句、第二句与第四句分别相对,形同扇面。例1:正惊湍直下,跳珠倒溅;小桥横截,缺月如弓。例2: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勘贤愚枉做天!

反复:是意思相同的词或句多次重复使用的语言方式。反复可以起到加强语气的效果。

例1:“乐土乐土,爱得我所”——《诗经·魏风·硕鼠》; 例2:“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李白《行路难》

例3: (曹禺《北京人》第一幕)

曾思懿:他不肯也得肯。一则家里没有钱,连大客厅都租给外人,再也养不 住闲亲戚。再则(斜眼望着,刻薄地)人家自己要嫁人,你不愿意她嫁呀——

曾文清(忍无可忍,急躁):谁说我不愿意她嫁?谁说我不愿意她嫁?谁说我 不愿意她嫁?

倒装和反讽:是分别在语句上和语义上呈现相反组合的语言方式。

倒装:是通过颠倒惯常词语顺序来表意的语言方式。

例1:物华天宝,龙光射牛斗之墟;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本应为地灵人杰)

例2:静极了,这朝来水溶溶的大道,只远处牛奶车的铃声,点缀这周遭的沉默。

反讽:又称倒反、反语或说反话,是意不在正面而在反面或内涵与表面意义相反的语言方式。

例1:宝玉道:“我也歪着。”黛玉道:“你就歪着。”宝玉道:“没有枕头,咱们在 一个枕头上吧!”黛玉听了,睁开眼,起身笑道:“真真你就是我命中的‘魔星’—— 请枕这一是个!”说着将自己的枕头推给宝玉,又起身将自己的再拿了一个来枕上,二人对着脸儿躺下。(曹雪芹《红楼梦》第19回)

例2:惜春冷笑道:“我虽年轻,这话却不年轻。你们不看书,不识字,所以是书呆子, 倒说我糊涂!”尤氏道:“你是状元,第一才子!我们糊涂人,不如你明白。”

第四节:文学语言组织的审美特征

文学语言组织的审美特征:是指文学语言组织之美的具体表现方式及其相应的构成法则

它主要表现在如下三方面:内指性音乐性陌生化。【背诵

内指性:主要指文学语言无需外在验证而内在自足的特性。文学语言总是遵循人的情感和想象的逻辑行事而并不一定要求与外在客观事实相符。

如“白发三千丈”,虽不符合生活事实,但这样的语言却更能传达诗人内心的极度愁闷。

如:“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如:“月是故乡明,露从今夜白。”

音乐性:这里主要指文学语言组织所具有的富于音乐效果的特性。

文学语言不仅要追求表“”,而且要追求表“” 。

例1:毛泽东把现代京剧《智取威虎山》“迎来春天换人间”改成“迎来春色换人间”。

例2:沿着荷塘,是一条曲折的小煤屑路。这是一条幽僻的路,白天也少人走,夜晚更加寂寞。荷塘四面,长着许多树,蓊蓊郁郁的。(朱自清《荷塘月色》)

例3:天空变成了浅蓝色,很浅很浅的。转眼间天边出现了一道红霞,慢慢儿扩大了它的范围,加强了它的光亮。(巴金《海上日出》)

例4:《幽冥钟》:钟声是柔和的、悠远的。“东——嗡……嗡……嗡……”

例5:汪曾祺善于使用一些富有节奏和声韵之美的语言表述,表现出明快、轻盈之感。

陌生化:①主要从读者的阅读效果来说的,指文学语言组织的新奇或反常特性。②根据俄国形式主义文论家的观点,陌生化是与“自动化”相对立的。(自动化语言是那种久用成习惯或习惯成自然的、缺乏原创性和新鲜感的语言,这在日常语言中司空见惯。而陌生化则力求运用新鲜的或奇异的语言,破除自动化语言的壁垒,给读者带来新奇的感受。)

什克洛夫斯基说:“为了恢复对生活的感觉,为了感觉到事物,为了使石头成为石头,存在着一种名为艺术的东西。”(对文学语言组织的陌生化的诉求)

例1:杜甫说他“老来渐于诗律细,语不惊人死不休”(强调语言的独特性和陌生化)

例2:郭沫若《凤凰涅槃》:我们新鲜,我们净朗,我们华美,我们芬芳, 一切的一,芬芳。一的一切,芬芳。芬芳便是你,芬芳便是我,芬芳便是他,芬芳便是火。火便是你。火便是我。火便是他。火便是火。

本文链接:http://xawxcz.net/post/412.html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学习 • 写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