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网址:www.xawxcz.net 简体繁体

文学概论(第五章):抒情作品

依据“三分法”把文学作品分为三类叙事类抒情类戏剧类(叙事作品、抒情作品、戏剧作品)

抒情作品是文学作品的一个重要类型,它是依据“三分法”对作品进行分类的结果。

分类的代表人物】:

亚里士多德 :史诗—叙事作品;悲剧和喜剧—戏剧作品;酒神颂、管箫乐和竖琴乐—抒情作品;

黑格尔:叙事诗—客观性的文学,抒情诗—主观性的文学,戏剧—包含了主客观因素的综合艺术;

雨果:原始时代—用牧歌来歌颂理想的抒情诗时代(古代:赞美部落和民族之间战争和英雄的叙事诗时代近代:人间与天堂、肉体与灵魂、丑恶与美好、凶残与善良相互对立的戏剧时代。)

本章分析问题:

第一,抒情作品与情感的关系;第二,抒情的本质、原则、途径、策略与传统;第三,抒情作品在题材与结构、意象与主题以及文体方面的基本特征。

第一节:抒情作品与情感

抒情作品是重在抒发作者情感的作品。没有真情实感,就没有抒情作品。真情实感,是构成抒情作品的必要条件。(首要条件、必不可少的条件)

一、抒情作品的内涵

抒情作品以情感为本位:

⑴抒情作品是以情感为本位的,这意味着情感是抒情作品的根基和血肉,脱离了情感,抒情作品就无从谈起。

⑵人人都有喜怒哀乐之情,只要能把这种日常情感予以审美的过滤,上升到美学的境界,就可以创作出抒情作品。

⑶抒情作品揭示出来的艺术情感是如此强烈、丰富、复杂、多变、奇特,以至于在抒情诗人那里常常出现这样的“错觉”:只有情感世界才是真正的世界,才是人类的本质力量、人类唯一的“本真”,才具有巨大无比、经久不衰的魅力。

例 1:李白《静夜思》:抒发了作者的思乡之愁和怀乡之苦。

例 2:孟浩然《岁暮归南山》:表现哀怨(明主之弃)、嗟叹(知己之稀)、悲伤(年华已逝)之情。

例 3:杜甫《曲江》其二:表达对万物契合的欢欣,对自身落魄的嘲讽,嘲讽之中又包含了淡泊、幽默缘于生命的大智大勇,体现了艺术情感的美妙境界。

抒情作品的内涵:背诵

定义:抒情作品指的是简要地表现、传达作者以情感为核心的内在心性的文学作品。

①“以情感为核心的内在心性”:指包括情感在内的诸种感性心理因素,这些因素包括情感、个性、本能、欲望、无意识、志向等;②“表现”指自然呈现作者的内在心性;③“传达”指作者不仅要表现自己的内在心性,而且要将其传达给读者,使读者了解、分享自己的内在心性。④表现、传达作者以情感为核心的内在心性的手段与方式多种多样:直接、间接的;可以借助音调的变化、词语的搭配、语法的调整、修辞的完善。

二、抒情作品的情感表现

情感的特点:

⑴人类情感是无所不在的,任何文学艺术作品都无法脱离情感的“纠缠”,“不动声色”本身也是一种情感。如新写实小说

⑵人类情感不仅无所不在,且高度复杂。人类情感的复杂性不仅表现在情感的形式上,而且表现在情感的内容上。如戴望舒的《雨巷》——表达怅然若失的心境。

抒情作品的情感表现:

⑴抒情作品可以借助种种手段,通过种种途径,行之有效地抒发无所不在、高度复杂的情感。

如唐代李商隐《无题》——表达方式隐晦曲折、抒发的情感复杂暖昧。

⑵抒情作品中表现出来的情感色彩斑斓、多种多样

如• 陈子昂《登幽州台歌》——对“百年孤独”的悲叹;• 朱熹《春日》——生命瞬间获得的欢欣;• 王安石《北山》—— 物我两忘后的一片和谐。• 汉乐府《江南可采莲》——乡村生活所特有的情趣。

三、抒情作品的情感特质

广义情感与狭义情感:

广义情感:几乎包括人类主体性的一切方面。(任何被感受到的东西,疼痛觉舒适觉)

狭义情感:指人由于感受到外界的刺激而产生的心理反应,如喜爱、愤怒、悲伤、恐惧、爱慕、厌恶等。

情绪情感的区别:

⑴情绪主要源于人的生理性需要,是由机体的生理性需要引发的体验;情感主要源于人的社会性需要,是由机体的社会性需要引发的体验。

⑵情绪产生较早,出生不久的婴儿即有快乐与痛苦的情绪表现;情感产生较晚,它是在社会交往中逐渐形成的。

⑶情绪有一定的情境性,引发、改变、消失或转移;情感既有情境性又有稳定性

情感与情绪之间的联系:

情绪依赖于情感,情绪的变化受情感及其特点的制约;情感也依赖于情绪,情感总是在不断变化的情绪中表现出来的。

情绪是情感的外部表现,情感是情绪的本质内容,同一情感在不同的条件下表现出来的情绪是各不相同的。(如爱国主义情感,可表现为喜悦、愤怒、焦虑的情绪。)

艺术情感:是审美的情感,它是对日常情感的提炼与升华,是对现实、对表现对象持特定审美态度的一种情感体验

⑴黑格尔曾经提出过“审美的情感”这一范畴,可惜语焉不详。

⑵英国学者克莱夫·贝尔首次在《艺术》一书中对“审美情感”做出阐释,认为审美情感来源于艺术品的“有意味的形式”。艺术欣赏所引发的情感是审美情感,审美情感不是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所体验到的情感,而是艺术形式引发的情感。

华兹华斯认为艺术情感乃是一种在极为平静的心境中回忆起来的情感。艺术要“倾吐”情感、“理解”情感;读者要“感受”、“反思”情感。

第二节:抒情作品与抒情

一、抒情的本质

【关于抒情的本质,主要的理论包括】:

⒈抒发情感即表现情感——表现论、情感论

“表现”的内涵:艺术是情感的宣泄或展示,艺术是情感的表现。

• 西方抒情理论中的主流观点:“表现论”(也被称为“情感论”)

• 表现论最基本的内容是阐明艺术的本质在于表现情感

• 法国学者欧盖尼·弗尔龙首倡“表现论”;• 克罗齐主张 “艺术即直觉”、“直觉即表现”;• 科林伍德进一步强调艺术的表现性特征,认为只有表现情感的艺术才是真正的艺术(表现情感不是显露、传达、煽动、描述情感);• 卡西尔“:一个伟大抒情诗人有力量使得我们最为朦胧的情感具有确定的形态”。

“表现”与“情感”的互动关系

情感与表现是互动的,它们彼此相互激荡、相克相生。(相互影响、作用)

情感通过表现才得以定型化。只有通过表现,艺术家才能明确自己究竟要表现何种情感,离开了表现的媒介,情感只是某种说不清、道不明的模糊感觉,而不是后来在抒情作品中清晰表现出来的情感。

表现的方式、途径、策略又是由情感的性质、类型所决定的,不同的情感由于性质和类型不同,需要通过不同的表现方式、途径和策略加以处理。

⒉抒发情感即传达情感——传达论【背诵

托尔斯泰的传达论:托尔斯泰认为抒发情感就是传达情感,可以说他的艺术理论就是传达论。托尔斯泰的传达论具有哪些特点:①它强调情感的重要性。情感必须具有极强的感染力,否则将难以打动读者。②艺术只是“传达”情感而非“表现”情感,目的在于使别人了解、分享自己的情感。③传达必须借助某种外在符号。 如动作、线条、色彩、声音以及言词,只有借助这外在的符号,才能传达艺术家的内在情感。

传达论的社会内涵与美学内涵:①人类渴望彼此间的情感交流,这样可以增强社会的凝聚力。②彼此间的情感交流常常借助于文学作品(特别是抒情作品)。③因为传达的情感是公共的情感,所以任何一种能够展现这种公共特征的东西,无论是有生命的还是无生命的,都可以被感受、理解、阐释为某种情感,从而在人的内心深处引发共鸣。

⒊抒发情感即投射情感 ——投射论、移情论

• 抒发情感就是“转移”情感(“移情”)或“投射”情感——“移情论”、“投射论”

• 移情就是投射,即把主观的情感投射于物,形成情感的“物态化”。约翰·罗斯金把 “移情” “投射” 称为“情感误置”。

如江河不会“呜咽”,北风不会“怒号”,大海不会“咆哮”,这些都是人类情感的“误置”。

二、抒情的原则

古典主义的抒情原则:

17世纪古典主义文学运动在欧洲占统治地位。古典主义既强调“古典”又强调“理性”,代表人物是法国的布瓦洛

古典主义的抒情原则是什么?

【答】:⑴古典主义强调,理性对情感具有绝对的优先性。⑵古典主义强调,理性对情感的扼制、指导作用表现在诸多方面。其中最重要的一个方面,是将其纳入一定的伦理范畴,来规范它的表现形态。如发乎情、止乎礼。抒情是审美的过程,需要理性、意识的参与和控制和“言有序”。理性主义一直是古典主义抒情原则的灵魂。

浪漫主义的抒情原则:浪漫主义特别倚重情感。

浪漫主义的抒情原则是什么?

【答】:⑴浪漫主义特别倚重情感。没有情感,一切都无从谈起。⑵浪漫主义强调情感的自然流露,强调直抒胸臆,强调情感的外溢、宣泄或喷涌。如清末诗人黄遵宪提出“我手写我口”,华兹华斯认为“诗是强烈情感的自然流露。”

象征主义的抒情原则:

狭义的象征主义:指19世纪中叶以法国为核心形成的一个文学运动,学界通常将其视为西方第一个现代主义文学运动,代表人物是法国的波德莱尔、魏尔伦、兰波、马拉美和瓦莱里。波德莱尔以诗的形式为象征主义的抒情原则确立了基调,提出了“交感说”。《交感》一诗是象征主义的理论纲领、忠诚实践,被誉为“象征主义宪章”。

广义的象征主义:指西方19世纪中叶以来一种有别于传统古典主义、浪漫主义、现实主义的文学运动。

波德莱尔“交感说”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背诵

【答】:⑴“交感说”本是一种神秘主义玄学,18世纪时由瑞典哲学家斯威斯登提出。他认为无论是在人与人之间还是在人的各种感官之间,都存在着一种内在的、隐秘的、交相呼应的关系。⑵波德莱尔接受了这种观念,认为不同感官之间存在着交互感应,内心世界与外在世界之间存在着交互感应,诗人心灵和隐秘世界之间也存在着交互感应,诗人可以感受到这种神秘的交互感应。

抒情的一般原则:诚挚性原则独特性原则感染性原则背诵

诚挚性原则:即要求诚挚与可靠,无论是美是丑,是善是恶。例如食指的《相信未来》一诗。

任何形式的虚情假意和虚伪矫饰,都是艺术创作和情感抒发的天敌。

独特性原则:抒发的情感应该是主体在某一特定环境中为了某一特定事件而产生的某一特定的感受。

如政治口号之类的陈词滥调,表达的只是公式化的、毫无独特之处的情感,即使包含了极其强烈的情感,也无法引起读者的共鸣。

感染性原则:区分真假抒情艺术的标准,就是看是否有艺术感染性。真正的抒情作品一定会使读者受到感染,消除艺术家与读者之间的心理距离。如臧克家的《三代》用简炼的文字概括了三代农民的命运:“孩子/在土里洗澡;/爸爸/在土里流汗;/爷爷/在土里葬埋。”

三、抒情的途径

以声传情,声情并茂:“声”指声律“情”指情感 。音乐对抒情作品影响巨大。

韵律:在抒情作品中,字音的有序结合和变化,可以构成和谐的音调。

:把同一个音或类似的音予以有规律的反复排列;:按照某种规律使读音的长短、高低、强弱予以重复变化。

如闻一多《洗衣歌》的一些段落,在诗行中间使用了与韵脚同韵的字,读来可使人感受到很强的音乐美:“年去年来(lái)一滴思乡的泪(lèi),/半夜三更(gēng)一盏洗衣的灯(dēng)……下贱不下贱(jiàn)你们不要管(guǎn),/看那里不干净(jìng)那里不平(píng),/问支那人(rén),问支那人(rén)。”

以景结情,情景交融:“情”指情感“景”指景物;借助某种媒介,才能抒发情感。

• 苏珊·朗格把艺术定义为“人类情感的符号形式的创造”。要表现情感,就必须借助某种媒介,艾略特称之为“客观关联物”。

• 中国抒情理论最负盛名的美学范畴——意境。如《西厢记》“长亭送别”: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四、抒情的策略

语法策略:是指从语言的结构方式(包括词语的构成和变化、词组和句子的组织)这一角度强化抒情效果的方法和手段

比如,诗人有所谓的“诗家语”,它指的是与通常语言不同的语言表达方式。诗家语常常打破既有的语言规范,追求某种特殊的语言效果,“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字已经改变了词性,由形容词变成了动词。

修辞策略:是指运用各种修辞方式强化抒情效果的方法和手段。从文学史和修辞学史的角度看,抒情的修辞策略有许多。意象、隐喻、典故、悖论是其中较为重要的四种。

意象:是抒情文学的第一构成要素是抒情作品的根基。在抒情理论中可以粗略地将其理解为“心理画面”。

如王维《鸟鸣涧》“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就是这样的“心理画面”。

如当代诗人海子的诗常用“太阳”、“大海”、“麦地”、“麦粒”的意象。

隐喻:是在彼类事物的暗示下感知、体验、想象、理解、谈论此类事物的心理行为、语言行为和文化行为。

如以山喻其重,石孝友《玉楼春》“春愁离恨重于山,不信马儿驮得动”。

如“婚姻是一座城堡,外面的人想进去,里面的人想出来”

典故:使事用典也是抒情的一大修辞策略。典故是在神话或历史事件的暗示之下,感知、体验、想象、理解、谈论当下事件、情状或环境的心理行为、语言行为和文化行为。

如东汉李尤《九曲歌》“年岁晚暮日已斜,安得力士翻日车”中就运用了羲和驾六龙马拉日车的传说。

悖论:是那种表面上自相矛盾而实质上千真万确的语句,即所谓“似是而非”的语句。

如英国19世纪著名诗人霍普金斯在《上帝啊,你真公平》一诗中,既把上帝视为敌人,又把上帝视为朋友,使用的就是不合逻辑的矛盾论述。

如“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如“我恐惧又希望,我燃烧又冰凉。”

五、抒情的传统

抒情传统的形成:文学创作源于人类“表情达意”的强烈冲动。

口头文学—— 诗歌——“抒情诗”的拓展——汇结成抒情传统

不同的抒情传统:

文学传统起源:西方——古希腊的悲剧,中国——先秦的抒情歌谣;

文学成就:西方——以戏剧为标准,中国——以诗歌为尺度;

主导的传统:西方——戏剧文学、叙事文学,中国——抒情文学。

第三节:抒情作品的特征

一、题材与结构特征

题材特征:抒情作品的原初形态和典型形态是抒情诗

诗人常选择特定的题材、特定的原型意象(如杨柳),以表达特定的抒情母题(如思乡)。

结构特征:

⑴抒情作品在选材上的特点必定影响其结构上的特点——跳跃性,黑格尔称为“抒情的飞跃”,即“从一个意念不经过中介就跳到相隔很远的另一个意念上去”。

⑵诗可以随着情感和意念的流动,略过一般过程的交代,甩开按部就班的叙述,在节与节、行与行之间大幅度地跳跃,把时间相距较远的事物放在一起,通过暗示,使读者产生丰富的联想,从而产生“言有尽而意无穷”的美妙境界。

例1:欧阳修的《蝶恋花》;例2:李商隐《无题》

二、意象与主题特征

意象与主题特征:抒情作品的意象特征表现为原型意象的运用主题特征表现为抒情母题生成

抒情作品常常借助原型意象表现相对固定的主题——母题

原型意象:是指在某种抒情传统中长期反复使用并因之产生了固定内涵的模式化意象。

抒情母题:是指在某种抒情传统中基于某种原型意象而形成的内涵相对固定的大型主题。

二者关系:前者是后者的载体,一定的原型意象表达、暗示一定的抒情母题。

如浮云与思归、大雁与怀乡、流水与伤逝、蓬莱与羡仙、杨柳与惜别等。这些意象之所以是原型意象,可能是抒情作家的自觉承袭、抒情作家的心有灵犀。

原型意象与抒情母题例示:

伤春与悲秋:有伤春与悲秋的情结。

离情与别绪:以“柳”为核心的意象群:“烟柳”“暗柳”“春柳”“秋柳”“岸柳”。

思乡与怀远:多与声音相关,秋声/虫鸣/鸟啼,羌笛/琵琶/芦管;雁、游子、春草等;如“月是故乡明。”

三、文体特征

文体的美学内涵:每种文体都对应着某种特殊的秩序法则,同时又反映着特定的美学设计和美学目的,反映着一种抽象的法则和内在的信念。不同的民族在不同的时代选择了不同的文体,可以充分表明,该文体所包含的美学设计和美学目的,能够表达该民族对于秩序和美学所持有的特定信念。

抒情诗的特征:抒情作品最主要的样式是抒情诗抒情诗是抒情作品的典型形态

颂诗:最初也是一种歌,它可以是一种节奏鲜明、格调高昂的抒情诗,也可以是一种追求技巧、

沉于冥思的抒情诗,既能表现集体情感又能抒发个人感受,通常用来歌颂神圣。如雪莱的《西风颂》。

情诗:是用来歌唱爱情的诗,在抒情作品中,

它抒发的情感最为强烈、真挚和细腻,也最具个人色彩。如《蒹葭》。

哀诗:也称悲诗、挽歌,是用来悼念死者和表达悲哀之情的抒情作品,

也有为死者安魂、令败者止悲的功用。哀诗大多抒发物伤其类、同病相怜的忧伤情感。

抒情小品文的特征:抒情小品文是一种短小而富有抒情意味的散文

中国小品文的特征是什么?

【答】:例子:柳宗元《永州八记》

在内容上高度自由。包括题材十分广泛,有一人一事,一山一水,一草一木,一景一物,都足以成为抒情小品文的题材;主题多种多样,能够从不引人注目的琐屑事物中挖掘发人深思的道理,以朴素的情感打动读者,培养高尚的生活情趣。

在形式上灵活多样。包括文体上的种类十分丰富,传统文献中的序、祭文、书信、记传、跋,都可以归入抒情小品之列;表现形式上的多样性,它可以叙事、抒情、议论,可以是有韵、无韵的等;篇幅上可长可短,短者可以数十字,长者可达几千言。

本文链接:http://xawxcz.net/post/415.html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学习 • 写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