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网址:www.xawxcz.net 简体繁体

古作品选:宋金元明清(简答题汇总)

宋代部分

01.王禹偁

《村行》

分析:“万壑有声含晚籁,数峰无语立斜阳。棠梨叶落胭脂色,荞麦花开白雪香。”

【答】:颔联是远景,写山,重在绘声,两句一闹一静,以闹衬静,突出山野的寂静;颈联是近景,写田园,重在绘色,两句红白相映,色香兼具,突出田园的秀美。


《待漏院记》

为什么说《待漏院记》一文有很强的逻辑性?

【答】:文章先由“”立说,引出待漏院,由待漏院转出“”字切,描写贤、奸两类宰相的不同表现,最后以“”作结,点明文章主旨。全文环环相扣,步步深入,具有很强的逻辑性。


 02.柳永

《雨霖铃》(寒蝉凄切)

请简述柳永《雨霖铃》的思想内容、艺术特色。

【答】:思想内容:写离情别绪。以凄清秋天为背景,描写难分难舍又迫不得已的离别。既有离别痛苦,又有仕途失意伤感,两种感情交织。

艺术特色:⑴虚实结合,层层递进。全词围绕“伤离别”来构思,层次十分清晰。从大的方面看,可分三层:上片五句到“留恋处、兰舟催发”写别前留恋;“执手相看”四句写别时伤感;下片都写别后想象。既有眼前的实景,⼜有想象的虚景,虚实相间,层层推进。⑵善用点染之法:“多情自古伤离别”点出离别,“冷落”、“今宵”就上句点染。⑶半句⼀转:方骤⾬,马上初歇;方帐饮,紧接说无绪;刚留恋,又兰舟催发,等等,在不断的转折中,将离愁别绪表达得淋漓尽致。


05.晏殊

《蝶恋花》(槛菊愁烟兰泣露)★★

简述晏殊《蝶恋花》如何采用多种手法表达相思之苦。

【答】:⑴用拟人手法,移情于物,如上片的“菊”、“兰”、“明月”都带有人的感情;⑵用对比手法,如燕子的“双飞”对比人的“独上”;⑶用反衬和暗示手法,如“明月不谙离恨苦”两句,不仅用“明月”的“不谙”反衬人的“离恨苦”,而且还暗示主人公因相思而一夜无眠。


07.欧阳修

《踏莎行》(候馆梅残)★★★

请简析欧阳修《踏莎行》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答】:思想内容:表现行者与思妇的离愁别恨。上片写行者旅途所见所感,突出其渐行渐浓、无法摆脱的离愁;下片写思妇危楼远眺、愁肠寸断,表现离愁之深、相思之苦。

艺术特色:⑴暗用典故,富于联想。上片写梅,使人联想到陆凯从江南寄梅给长安友人范晔的故事;写草薰风暖,无疑与江淹《别赋》的句子相关;写柳,则与古人折柳赠别的习俗有联系。三者全部与离别相关。⑵以乐景写哀情:描写明媚春景,抒发离恨别愁。前三局写江南优美融合春景,“摇征辔”三字一转抒发离愁,乐景衬哀情更显其愁之深。“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化实为虚,设喻巧妙。结句采用翻进一层写法,递进层深,进一步突现思妇离愁之深。


《秋声赋》★★

从哪些方面来描摹秋声?

【答】:⑴从听觉的角度,如第一段中的风雨声、金属撞击声、人马行走声等,都能引起读者的听觉联想;⑵从视觉的角度,如童子外出探看一段,用树影晃动的视觉衬托“声在树间”的秋声,十分巧妙;⑶通过描摹秋天形状来烘托,如第二段中选择烟云、天日、寒气、山川等景物,从色、容、气、意四个方面加以摹写,极力渲染秋气的肃杀寂寥,由此烘托秋声。⑷比喻:作者⼤量运⽤了⽐喻的⼿法,如第⼀段有借喻、明喻,反复形容秋声,十分形象生动。


《朋党论》

简析要点:

【答】:⑴对比论证手法:作者在阐述君子之朋与小人之朋的本质区别时,扣住道和利、真和伪进行对比论证;在论及君王的态度时,从辨和不辨、用和退、国家兴和亡等方面分析利弊得失,将道理说得十分透彻。⑵史实与文章观点之间关系:尧时四凶和八元八恺,舜时皋陶等二十二贤,商纣王、周武王的故事,东汉桓、灵帝时党锢之祸,晚唐昭宣帝时朱全忠杀害清流之士,都从正反两面阐明用君子之朋使国兴、杀君子之朋使国亡的道理。


10.王安石

《桂枝香》(登临送目)

在写景方面有什么特点?

【答】:这首词在写景方面摆脱平面铺叙,注意视角和层次的转换变化,从宏观写到细部,从静态写到动态,从近景写到远景,笔法显得灵活多变。如“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是远景,也是静景。“征帆”二句帆樯为广景,为宏观;酒旗为细景,为微象。

请分析王安石《桂枝香》的结构内容。

【答】:上片写登临远眺所见之景,以“登临送目”领起,视野高远,“故国”点地点,“晚秋”点时节。继而秋日暮景层层写来,澄江、翠峰、征帆、残阳等景物形象色彩鲜明。下片“念往昔”转入怀古,感叹“六朝旧事”,抒写“悲恨”、“荣辱”之叹。又以“寒烟衰草凝绿”秋日景物写出凭吊之情,化景物为情思。文末以杜牧名句收尾,暗寓警醒当世之意。


《祭欧阳文忠公文》

请简析王安石《祭欧阳文忠公文》的思想内容和语言特色。

【答】:思想内容:⑴对欧阳修政治和文学成就的崇高评价。善用精炼语句,准确概括欧阳修的成就,是本文着力之处。从文学成就、为人、政治才能多方面总结性评价。⑵深切真挚的悼念之情。王安石仕途得欧阳修提携,后虽政见不合,但有师生之谊。谈到欧阳修的气 节,可看作是自我期许,敬仰之情融于赞颂之中。

语言特色:以散句为主,又运骈入散——纯散文体写成,有气势,古人称赞此文“一气浑脱,短长高下皆宜”。全文句式长短、声调高下富于变化,又运骈入散,穿插两两相对的偶句;含有生动形象的比喻,使说理富于感性色彩。


12.苏轼

《荔枝叹》

简析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

【答】:此诗好在虚实结合。诗中有一系列生动的场景描写,如“写传送荔枝急如星火,送荔枝的灾难性后果,唐代马嵬坡事变,都给读者以具体的印象。”但作者不就事论事,而⽤尖锐深刻的议论批评来显示题旨,矛头直指上层,语带讽刺,使人警醒。


《江城子》 (十年生死 两茫茫)

简析苏轼《江城子》。

【答】:情感内容:这是一首悼亡词。为悼念原配妻子王弗所作。原配身死,作者又卷入朝廷党争,词作表现对爱妻深情思念,同时流露出仕途多艰的感伤情绪。 

结构特点:结构上以“梦”贯串全篇。上片写梦前对亡妻的思念。下片写梦中与妻子相逢,情真意切,恍若生聚。“料得”以下三句,写梦醒后的哀思。

抒情手法:将自己与亡妻时而合写、时而分写。上片“十年生死两茫茫”关乎自己与亡妻两方,此为合;“不思量,自难忘”落笔自己一方,此为分。“千里孤坟”两句,合写双方都孤独而少慰藉。“纵使相逢”是合,“尘满面”两句又是分。下片“夜来幽梦”写自己,“小轩窗”二句写亡妻,是分;“相顾无言”合写梦中相见。

白描手法:此词写景、记事、抒情,均以白描取胜。⑴或描绘自己饱经沧桑的容貌,见出仕途坎坷、心力交瘁之苦。⑵或选取日常生活场景,是夫妻恩爱十年的艺术再现。“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属细节特写,具有“此时无声胜有声”的丰富情感内容。⑶末两句化景物为情思,表达了作者对亡妻的无尽思念。白描手法的运用,使得词作情感真挚,意象清新,思致绵长。


《念奴娇》(赤壁怀古)★★

简析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的主旨情感和艺术手法及风格。

【答】:复杂情感:词作于苏轼因“乌台诗案”贬谪黄州之后,思想感情十分复杂。作者抚今追昔,反思人生,迫求对现实处境的超越。其中有对残酷党争的鄙弃,对宦游生涯的厌倦。也对忧患⼼情的⾃我消解、对心灵创伤的抚慰,对精神解脱的向往。 

内容层次:上片写赤壁之景,并非实写江山的雄奇壮美,而着重表现了作者超越具体地点和景物的空间意识。下片扣“怀古”之题,由写景转到抒情,引出自我反思。

借宾定主:从艺术手法说,周郎是宾,自己是主,借宾定主,传达了自然永恒、功业易逝的历史意识。

艺术风格:从写景的超越时空、抒情的超脱心境看,豪放与清旷兼而有之。


《前赤壁赋》

论述苏轼《前赤壁赋》的艺术特色。

【答】:⑴文章用了赋家“主客问答、抑客伸主”的表现手法,代表了作者内心的矛盾斗争。借客之口宣泄政治失意、人生无常的感慨;借主之口表达潇洒超脱、返归自然的情怀。⑵因景⽣情,借景寓理。江水、清风、明月,这三个⾃然意象,在文中贯串,或引起遗世独⽴遐想,或触发惆怅哀怨悲情,或喻指万物皆具“变”与“不变”两性生发出。即使在坎坷之中,生命仍有其永恒价值的人生哲理。形象性、情感性和哲理性的统一,使本文充盈着诗情画意和理趣之美。⑶文章的体裁是文赋,介于韵文和散文之间,运用大量排比和对偶,疏密有致,舒卷自如。


13.苏辙

《上枢密韩太尉书》

简析构思上有言在彼而意在此的特点。

【答】:为求见当朝大臣韩琦,以期获得提拔,从养气找到突破口,这就是“立言在彼”; 再从养气谈到增⼴阅历,从增广阅历谈到求见太尉,层层推进,落到实处,这就是“注意在此”。


14.黄庭坚

《登快阁》★★★

分析围绕“快”字多方生发的构思特点。

【答】:⑴首联入题:从登阁的时间、心境写起,为求快意,故寻快事,隐含厌倦官务的情绪。⑵颔联写景:承上“晚晴”二字写登快阁所⻅,从景物中求得快意。⑶颈联抒情:世无知⾳,借酒浇愁,寻求快意,透射出兀傲不群的性格。⑷尾联述志:面对无限美景,弃官归隐寻求快乐之心油然而生。

简析诗用典与炼字的功力。

【答】:⑴“天远大”、“月分明”,从杜甫和谢朓诗句脱化而来,意境逼真,对仗精粹,点活了眼前之景,也传达出作者的胸襟怀抱; ⑵“朱弦”、“青眼”,不仅用事贴切,而且善敷色彩;⑶五、六两句属对严整,又糅进七言歌行句法,以“已为”与“聊因”相连缀、呼应。


15.秦观

《鹊桥仙》 (纤云弄巧)★★

简析传统题材翻出新意的特点。

【答】:古代歌咏牛郎织女爱情悲剧故事的七夕诗词不可胜数,多以感叹两人会少而别多为主旨。这首七夕词虽运用这一题材,但能化故为新,一反相思离别的缠绵感伤,提出“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的新颖见解。


16.贺铸

《青玉案》(凌波不过横塘路)

以结句“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著称,请问这三句在艺术表现上有什么特点?

【答】:⑴从字面看:烟草、风絮、梅雨,是江南春天常⻅典型的景物,信手拈来,造语自然;⑵在意象上:用这三种比喻性意象,闲愁显得具体可感,具有广度、密度和长度;⑶在⼿法上:运用博喻手法,将三种景物复合起来比喻闲愁,十分新奇。总结:三者和谐⼀体,把闲愁形容到了极致。


17.周邦彦

《兰陵王》(柳阴直)★★★

简析全篇时空转换的特色。

【答】:⑴时间转换:开头四句实写眼前景⾊,“长亭路”三句转为虚写此为历来送⾏之处。 ⑵空间转换:第⼆段以“闲寻”一句过渡,“酒趁哀弦”两句实写当前别筵境况,“愁一箭”以下数句转为替行者设想,又是虚写行者在别后孤舟远行的景象,无限怅惘。⑶时空转换:第三段“凄恻”在情感脉络上结上递下,“渐别浦”三句又将思绪拉回当前,空间转换到别后之渡口情景,时间折回到“月榭携⼿,露桥闻笛”,即所谓前事。总结:全篇收纵自如、虚实交错,笔法腾挪有致,情感隽永有味。


18.李清照

《永遇乐》(落日镕金)

简析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答】:思想内容:这是一首节序词。借“元宵”这一传统题材,以对比手法写北宋京城汴京和南宋京城临安元宵节的情景,抒发深沉的今昔盛衰之感和身世飘零之悲。

艺术特色:⑴借助时空的安排,来突出主题:这首词写元宵,将昔盛而今衰、物是而人非,作为贯串全篇的意脉;词人选择了两个不同时空的意象,两相对衬;既着力突出了自甘孤寂的女主人公形象,同时也借这种盛衰、哀乐的对比深化了主题。⑵以寻常语度入音律”的语言特色:全词语言似信手拈来,平淡家常几近口语,古人称为“以寻常语度入音律”,通俗不伤雅致,浅易更显深情。


《声声慢》(寻寻觅觅)★★

简析叠字特色。

【答】:李清照此词是压卷之作,最为⼈称道的是开首运⽤十四个叠字。⑴“寻寻觅觅”,写若有所失引起之动作;⑵“冷冷清清”,写独居孤凄之环境;⑶“凄凄惨惨戚戚”,写难以排遣之悲愁心情。非刻意造作,从肺腑流出。


19.陈与义

《临江仙》(忆洛中旧游)

简析这首词的结构和语言特色。

【答】:⑴上片:写往事,“杏花”句乃良辰美景、赏心乐事。“杏花疏影⾥,吹笛到天明”——受盛赞,好在句外。⑵下片:抒今情,沧桑巨变,抒发盛衰兴亡之感。“古今多少事,渔唱起三更”——吊古伤今,好在句外。⑶整个作品语言⻛格:舒快明亮,浑成自然。


20.张元幹

《贺新郎》(送胡邦衡待制赴新州)

简析写作背景、艺术特色、思想内容。

【答】:写作背景:这是一首送别词,豪放词。胡铨因直言被贬,作者作词送行。

思想感情:作者不忘中原故土,忧心国事,面对投降派挟持朝廷、打击抗金志士的局面,在词中既表现了难以抑制的悲愤,抒发慷慨激烈的爱国情怀,也吐露了爱国志士之间同气相求的殷殷情谊。

艺术特色:⑴风格悲壮沉郁:上片概述危殆国势及胡铨被贬,充溢着不满朝廷、同 情好友的愤懑之情。下片抒发别情,写别时环境、别后情景、表明心迹及豪饮壮歌。⑵使事用典和比喻象征:①使事用典,内涵丰富,耐人寻味。如“底事”两句,用神话传说表达对金兵入侵中原横行的谴责;“天意”两句由杜甫《暮春江陵送马大卿公恩命追赴阙下》诗句化出,意为帝心难测而人生易老,悲愤无处诉说;“更南浦”句出自南朝江淹《别赋》; “肯儿曹”句出自韩愈《听颖师弹琴》,意为不愿像小儿女留恋私情。②采用比喻象征。“昆仑”喻国运,“黄流”喻南侵,“狐兔”喻金兵;义兼比兴,含蓄有致,避免直露。


21.陆游

《三月十七日夜醉中作》

“逆胡未灭心未平,孤剑床头铿有声。破驿梦回灯欲死,打窗风雨正三更。”简析其中复杂的情感内涵。

【答】:这是一首七言古诗。⑴抒发渴望战斗却无可奈何的心情;⑵由沉痛转为悲凉,表现现实境遇的凄凉况味。床头孤剑鸣响的战斗渴望,与破驿灯暗、风雨打窗的凄凉况味,形成强烈反差,表现了作者内心巨大的忧愤。


《沈园》★ ——悼亡诗

诗两首之间是怎样有所分工又互相呼应的?

【答】:第一首回忆往事,写对方(唐琬),写物是人非的悲伤;第二首写今日情事,写自己,写对唐琬的感情和思念。


《书愤》★★★★

分析诗中对比手法的运用。

【答】:这是一首七言律诗,此诗善用对⽐。从作者自己的⻆度看,壮岁的豪迈与而今的衰颓,是一层对⽐;报国的壮心与自己的年⽼,又是一层对比。从当时形势的角度看,则陆游向往诸葛亮的北伐业绩,与朝廷君臣大多不思进取的现实,也是⼀层暗藏的对比。对比手法的运⽤,使诗歌的情感取向特别突出,增强了艺术感染⼒。

诗中“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两句为什么历来享誉人口?

【答】:先是这两句有高度概括力,是对作者生活经历的提炼,但又十分形象,有鲜明的画面感,而且属对工稳,自然流走,没有刻意雕琢的痕迹,宜为人们传诵。


《诉衷情》

简析对比手法。

【答】:此词主要用对比手法抒写情志,慷慨的军旅生活与无可奈何的闲居形成鲜明的对照,“身”与“心”相分离所表现的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对立背反关系,对读者颇有冲击力。


22.范成大

《四时田园杂兴》

简析这首诗的艺术特色。

【答】:⑴此诗为七言绝句,属于田园诗。⑵艺术特色:①第一首写春天万物复苏的农村自然景象,充满着喜悦之情;第二首写夏日江南水乡农民采菱辛苦且要交租的生活景况,充满着同情之心


23.杨万里

《初入淮河》

“两岸舟船各背驰,波痕交涉亦难为。只余鸥鹭无拘管,北去南来自在飞。”作者主要采用了什么抒情手法?

【答】:反衬手法:⑴ 一、二句写河上景象,船的“背驰”(不相干)与水的“交涉”(分不开), 是一种明显的反衬; ⑵三、四句专写河上鸥鹭,“无拘管”、“自在⻜”,跨越南北界限,人却不能自由往来,是暗中反衬,言人不如鸟,言外之意极沉痛。


25.张孝祥

《念奴娇》(过洞庭)

为什么说“表里俱澄澈”是全篇的关键之句?

【答】:“表里俱澄澈”一句既是概括题旨的警策之笔,表现了作者超拔高洁的人格,也是对此词艺术特色的形象表述,即物境与心境高度融合。


26.辛弃疾

《摸鱼儿》(更能消几番风雨)(宋孝宗听了不⾼兴)

分析比兴象征手法的运用。

【答】:⑴上片的风雨送春是借物起兴,用残春景象象征抗金形势的动荡多变、前景难料,以及抗金人士试图力挽颓势而徒劳⽆益;⑵下片的美人失宠是托古喻今,暗喻自己被谗失意的政治遭遇,抒发了抱负成空却无可诉的怨恨;⑶最后的斜阳烟柳景象,也象征南宋日薄西山、前途暗淡的政局。总结:此词沉郁顿挫,回肠荡⽓(梁启超评其“回肠荡气)。


《贺新郎》(老大那堪说)★

简析用典、押韵和句式方面的特点。

【答】:稼轩善于用典,这首词同样如此。如陈登、孟遵、伯乐、郭隗、祖逛、女娲等典故,多数是人们熟知的,用意十分贴切,用来抒情时并无晦涩窒碍之感。多个典故连用,意思几经曲折,反觉笔力千钧,气势如虹。从押韵和句式方面看,《贺新郎》这个词调,押的是仄韵,而此首用入声字押韵,情调比较激壮磊落;全词句式是奇句多于偶句,节奏就显得跌宕多变,这与这首词作为英雄的“不平之鸣”,是十分契合的。


《沁园春》(灵山齐庵赋)

怎样实现王国维所说“有我之境”。

【答】:在写景方面,此词不写山水的具体形态,而善于传达其精神风貌。作者把强烈的主现感情投射到自然景物上面,山水仿佛具有了人的见解、修养、胸襟、学问。这就是王国维所说 的“有我之境”,其特点是“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人间词话》)。这种主观化的方法:一是借助于奇特贴切的比喻;二是通过运用比拟,发挥其奇思妙想,如写群山,接连用人的风度仪态,比拟山峰的种种美感特征。这也可看作是作者人格之美的写照。


《青玉案》(元夕)

简析对比手法的运用。

【答】:⑴前面元夕灯火及人们游观的热闹场景与结尾⼀位意中人独处⼀隅的孤独形象;⑵前面火树银花、欢声笑语的热闹场景与后面“灯火阑珊”的幽寂形成强烈反差,刹那间都化成了对这位美人的陪衬。


29.姜夔

扬州慢》(淮左名都)★★

词是如何化景物为情思的?

【答】:⑴“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写出扬州由繁华变为荒凉;⑵“废池乔木,犹厌言兵”,写出对战争造成扬州破败的谴责;⑶“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写出战乱中扬州的荒寒凄凉;⑷“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写出扬州繁华一去不返;⑸“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写出红芍药独自开放,无人欣赏

是如何“感慨今昔”、表达“《黍离》之悲”的?

【答】:⑴词中黍离之悲,用借景言情、化景物为情思的手法加以表现。作者选择描绘的扬州景物,都带有浓厚的感情色彩。 ⑵词人为“感慨今昔”,精心选择了两类意象。一类写“昔”,即历史意象,写扬州往日繁华⻛貌,多化用杜牧诗句入词境;一类写“今”,即现实意象,写今日游览的见闻感受。写“今”时寓有“昔”,写“昔”时寓有“今”,历史与现实两幅画面重叠映现,从中可读出言外不尽之意。


30.史达祖

《绮罗香》(咏春雨)

在艺术表现上有什么特点?

【答】:⑴体物精工,描写细腻,善于为事物对象传神写意;⑵善于侧面衬托,通过对其它相关事物的描写来形容春⾬,十分传神;⑶用烘染手法兼写人事,生出融情景于的佳句。

简析句法特色。

【答】:⑴词中对句,最贵整炼工巧;⑵作者十分讲究句法,如“临断岸”两句是对偶句,意境优美,凝练工致;同时,用上三下四句式,古人称为“折腰句”。


31.刘克庄

《贺新郎》(送陈真州子华)

词体现出了哪些辛派词人的共同特色?

【答】:⑴大量运用历史典故,用事达意,显得贴切而又曲折变化。如“问当年、祖生去后,有人来否”用《晋书·祖逖传》典故,讽刺南宋朝廷无人奋勇北伐。⑵就军国大事展开议论,发表政见,议论成分居多,语言也相应地具有散文化倾向。


32.吴文英

《风入松》(听风听雨过清明)

词塑造亡妾形象的手法。

【答】:⑴全词无一句是正面刻画人物,完全通过侧面描写来塑造亡妾的美好形象。如词中“一丝柳、一寸柔情”、“黄蜂频扑秋千索,有当时、纤手香凝”的侧面描写,作者主要通过最具特征性的景物,曲折含蓄地写出人物的风神。⑵“一丝柳、一寸柔情”,借春日弱柳写出女子的楚楚动人;“黄蜂...纤手” 两句写见秋千想到女子的纤手,见蜂扑想到女子留下的香气,对作者而言是情深语痴,又写出了亡妾当年活泼可爱的形象。


34.王沂孙

《齐天乐》(蝉)

简析使用典故的作用。

【答】:大量使用的典故,都与“蝉”有关:⑴全都与蝉的形象相关,如蝉声、蝉翼、蝉形、蝉的饮⻝等;⑵多与宫中事情有关,南朝齐后化为蝉、魏文帝宫人莫琼树制蝉鬓、魏明帝铜人流泪等,都指向作者内心的家国之恨。


35.文天祥

《正气歌》

简析对比的运用。

【答】:⑴正气与种种邪气的对⽐;⑵客观恶劣环境与主观精神面貌的对⽐;⑶死亡威胁与自己从容淡定态度的对⽐。在对比中,突出了作者精神力量的无比崇高。


36.张炎

《解连环》(孤雁)

“漫长门夜悄,锦筝弹怨。想伴侣、犹宿芦花,也曾念春前,去程应转。暮雨相呼,怕蓦地、玉关重见。未羞他、双燕归来,画帘半卷。”作者在这几句中是怎样写孤雁的?

【答】:用长门、锦筝两个典故渲染孤雁声之悲,写孤雁对远方伴侣的思念和期待,用双燕归来反结雁之孤独。


37.谢翱

《登西台恸哭记》

简说结构特点。

【答】:以“哭”为全篇之眼,先写始哭于姑苏,再写哭于越台,然后把重点放在三哭于西台,详记祭奠文天祥的经过。

简析描写手法上,环境描写与细节描写。

【答】:⑴环境描写:苍凉阴惨景⾊烘托祭奠的哀悼⼼情;祭祀前“有云从西南来”,祭祀后“雪作风凛”。⑵细节描写:“以竹如意击石”、“竹石俱碎”与其悲歌相应和,呈现了祭奠者的悲愤心情。


38.宋话本

《错斩崔宁》

举出文中一个情节片断,说明巧合手法的运用。

【答】:刘贵所借十五贯钱被贼人所劫,官府追捕时发现崔宁身上恰好也带十五贯钱,于是被疑为凶犯。这种巧合起到了推动情节发展的关键作用,也是吸引读者阅读的重要手段。


金元部分


01.元好问

《岐阳》

诗的主旨及下字用语的特点,举例说明。

【答】:主旨:通过对岐阳城破之后惨象的描绘,表达了对国事艰危、人民受难的焦虑,以及对战争的极度厌恶。

特点举例:此诗⽤语凝重,表达了诗人悲郁的情感。如 “草不横”说明⾦兵毫⽆战功;“十年”说明战争旷⽇持久;“暗秦京”形容战争危害之烈; “蔓有情萦战⻣”,既准确形容了白骨遍地的残酷情景,⼜⽤反语揭示内心的沉痛。


03.董解元

《西厢记诸宫调》(白马解围)

白马将军杜确的特点写法。

【答】:⑴极写士卒勇悍,以显示主将声威;⑵出场之后,对其堂堂相貌和⼤将⻛度作了正⾯描绘;⑶孙飞虎及乱兵的不战自乱,突出将军过人的神勇;⑷以兵不血刃、以一降十,将将军的神威突出到极点


04.关汉卿

《窦娥冤》(第三折)★★★

窦娥的性格特征,并结合具体情节加以论述。

【答】:剧中塑造的窦娥是一个十分丰满的人物形象,具有不甘屈辱、不畏强暴的刚毅性格——表现在叱天骂地,发下三桩誓愿;又善良质朴,对亲人充满细致入微的关怀体贴之情——表现在赴刑场之际仍然设身处地为婆婆着想

窦娥许下的三柱誓愿是什么?这些誓愿实现,包含何种思想意义。

【答】:三桩誓愿:六月飞雪、血溅白练、亢旱三年。

思想意义:窦娥发下的三桩誓愿撼人心魄,使得刑场笼罩在“浮云为我阴,悲风为我旋”的阴 惨气氛中,后来一一实现,从而以独特方式表现了窦娥至死不屈的斗争精神所产生的感天动地力量,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民群众伸张正义的迫切要求。这一戏剧情节,使剧作充满积极浪漫主义的精神,体现了剧作家对被压迫人民的深切同情。

窦娥思想变化对于深化作品主题的作用。

【答】:⑴思想变化:①窦娥从小被卖作童养媳,婚后不久又做了寡妇,她把自己的不幸归之于命运。②当张驴儿加害时,她希图官府保护她的清白。但是,无情的现实使她的幻想破灭了。③窦娥负屈含冤,叱天责地,对黑暗社会提出了愤怒的控诉。⑵作品以一个平凡善良女子的觉醒,揭示了封建社会“官吏无心正法,使百姓有口难言”的严酷现实,指出了产生窦娥悲剧的根本原因在于封建统治的腐败


《一枝花》(不伏老)

呈现的主人公自我性格特征。

【答】:⑴出入风月场中,阅历丰富;⑵多才多艺,才气横溢;⑶性格倔强,对自己选择的人生道路九死不悔。

简析艺术特色。

【答】:⑴运用“”极力铺排,洋洋洒洒,令人目不暇接;⑵多用排⽐,势如排山倒海,一气呵成,读罢使人感到淋漓痛快;⑶语言老辣,毫无忌惮,嬉笑怒骂,皆成妙趣。

展现了元代文人怎样的境遇和关汉卿怎样的生活道路?

【答】:⑴在元代,“十年窗下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这条人生道路很难走得通,关汉卿也对此不屑;⑵关汉卿出入瓦肆勾栏,与许多女艺人相熟,并为她们创作了大量杂剧剧本,有时自己还与她们同台演出。


05.王实甫

《西厢记》★★★★★

人物心理描写及对其形象塑造的作用。

【答】:⑴莺莺的心理——复杂:对亲人的百般依恋,对别离的无限悲戚,对现实的强烈不满,对金榜题名、停妻再娶的婚姻悲剧的深深忧虑。

莺莺的形象——灵魂纯净:莺莺在送别张生时的依恋、悲戚、不满、忧虑(所有情绪),都是与她美好的爱情理想紧紧联系在一起的。莺莺对张生的爱,是相互倾慕的产物,丝毫没有掺杂世俗的考虑和利害的打算。

简析景物描写的结构特点?

【答】:⑴景物描写: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⑵结构特点:总分总;选取富有特征的景色(总),创造了萧瑟悲凉的氛围(分),⼜渗透着主人公的离愁别恨,读来但觉余香满⼝,具有动人的艺术魅力(总)。


06.马致远

《夜行船》(秋思)★★★★

本文表达的思想情感?

【答】:⑴由花开花谢联想到人⽣的短暂虚幻;⑵对帝王豪杰的富贵无常寄予感慨,对守财奴的执迷不悟给予嘲弄,对乡村的自然风光和隐居的宁静生活表示由衷的赞叹。⑶最后再次通过名利之徒与山林高士两种生活的鲜明对比,表达了不为物役、自适其适的⼼志

运用鼎足对和博喻对形成此曲语言风格的作用。

【答】:作品的语言豪辣动宕,明爽流畅,快人快语,一泻无余。这种语言风格的形成,得力于其中多处运用的鼎足,对得工整自然,气势酣畅。如“红尘不向门前惹,绿树偏宜屋角遮,青山正补墙头缺”、“密匝匝蚁排兵,乱纷纷蜂酿蜜,急攘攘蝇争血”、“和露摘黄花,带霜烹紫蟹,煮酒烧红叶”,鼎足对的运用起到了再三强调、反复加重的作用。其中有的还结合运用博喻,增强了感情表达的力度。如“密匝匝蚁排兵,乱纷纷蜂酿蜜,急攘攘蝇争血” 一句,结合博喻手法,将那些一天到晚为了争名夺利忙得不可开交的人的丑态表露无遗,并表达作者强烈的厌恶和鄙夷。


08.睢景臣

《哨遍》(高祖还乡)★★★★★

简析思想内容(⽴意/主旨)。

【答】:⑴刘邦在得天下后,大摆其皇帝架子,衣锦还乡之际更加踌躇满志。⑵本套曲故意抹去皇帝头上的神圣光环,揭起“麒麟皮”而专写“马脚”,显示了刘邦流氓无赖的本来面目。⑶皇帝还乡的种种阔气排场,甚至皇帝本人,通过乡民眼睛的折光,全都失去了庄严的色彩,变得极其滑稽可笑,因此产生了对统治者强烈的讽刺效果。⑷作者笔下的乡民并不因沾上了天子“乡亲”而受宠若惊,相反却对迎驾的劳师动众和刘邦的装腔作势极度反感。这表明刘邦还乡实际上是生事扰民,对故乡百姓并无任何好处。


11.刘时中

《端正好》(上高监司)

简析揭露社会重大问题的特点和艺术特色。

【答】:思想内容:⑴作者以写实的创作态度,反映元代民众在灾荒中的苦难;⑵作者情感炽烈,对灾民的悲悯,对奸商的憎恶,对贪官的愤恨,和对高监司的由衷感激,渗透于整篇作品;⑶充分体现了作者悲天悯人的情怀,以及爱憎分明的强烈正义感。

艺术特色:⑴白描:作品对天灾的严,粮食的匾乏,饥民的困苦,社会的混乱,都有十分生动细致的描绘;另一方面,对奸商的伎俩,官绅的勾结手段,也有毫不留情的揭露。⑵对比:[叨叨令]一曲以两组“有钱的”、“无钱的”反复对比,以“小民好苦也么哥,小民好苦也么哥”的感叹,便从内心深处迸发而出。


13.赵孟頫

《岳鄂王墓》

简析思想内容和语言特色。

【答】:思想内容:对宋金对峙的历史进行反思,对岳飞蒙冤屈死沉痛哀悼,对南宋君主苟且偷安及其造成的恶果表示强烈愤恨和深深遗憾。

语言特色:语言平易浅显,不⽤典故⽽含蕴丰满,真实地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颔联“南渡君臣轻社稷,中原父老望旌旗”,形成对比:一方面是南渡君臣苟安淫乐,醉生梦死,将社稷完全置之脑后;一方面是岳飞等爱国将士浴血奋战,收复失地,为中原父老翘首企盼。


17.高明

《琵琶记》(糟糠自厌)★★★

简析思想内容和语言特色。

【答】:思想内容:赵五娘吃糠,是在公婆年迈、丈夫不归、连年灾荒、走投无路的情况下的必然选择,体现了中国妇女善良纯朴、任劳任怨的美好品质和自我牺牲的崇高精神。

语言特色:唱词本色自然,不加修饰,“从人心流出”。善于选取身边事物,运用比兴,巧妙地表现出人物心理和情感活动。如:⑴赵五娘由糠和米的两处分飞,想到⾃⼰和丈夫的天各⼀⽅;⑵由糠和米的贱、贵之别,想到自己和丈夫的不同处境;⑶由糠不能救人饥饿,想到自己赡养公婆力不从心。这和赵五娘吃糠之事结合得十分⾃然,可谓情由境⽣,丝毫不显勉强。

主要情节描写对塑造赵五娘形象有何作用?

【答】:主要情节:蔡婆开始对赵五娘存有误解,但一旦发现真情,便悔恨不已,悲恸而亡。蔡公则一再痛责自己不该催儿子上京赶考,致使媳妇受尽磨难。赵五娘一方面为蔡婆的猝死而悲痛欲绝,一方面又为“母死难留父”而充满忧虑。这些描写,反映了当时农村习见的公媳、婆媳关系。

赵五娘形象:⑴赵五娘吃慷本已痛苦,被婆婆误解和埋怨是更深的痛苦,但所有这些痛苦她都独力承担,毫无怨言。⑵她身上体现中国妇⼥善良纯朴、任劳任怨的美好品质和⾃我牺牲的崇高情神。由于这种品质是在极端艰苦的条件下表现出来的,因此更显得真切动人。⑶赵五娘与公婆之间相互体贴、相互关怀的亲情,使赵五娘的形象显得更加真实可信,血肉丰满。


明代部分


01.刘基

《楚人养狙》★★

简析思想主旨、对话特点和反抗的意义。

【答】:思想主旨:本文为讽刺性寓言小品。警告统治者如果以术使民,必然会众叛亲离,最终趋于灭亡。

对话特点:在叙事中设辞问答,小狙与众狙对话,小狙连发三个反诘, 步步推理;在问答中展示众狙由浑噩到觉醒,由觉醒到反抗的过程,颇具说服力;故事结局因此有了必然性,也带上了讽刺色彩。

反抗的意义:在情节设计方面让小狙发动反抗,这个设计意味深长。老年人往往背负因袭的包袱,容易顺从既存秩序,屈服于现实压力;年轻一代则思想解放、感受敏锐,也因此敢想敢做,在急剧变化的时代风云中充当前驱者的角色。


03.王磐

《古调蟾宫》(元宵)

简析对比手法的运用。

【答】:⑴第一层(前八句)就元宵节所闻进行对⽐:往岁歌舞升平,热闹非凡;今岁愁怨不断,叹息不停。⑵第⼆层(后六句)就元宵节所见进行对比:从前香车宝马过后,尘烟四起,今年却见黄昏中寒鸦蹲于枯木之上,悲惨凄凉。全曲处处对比,反衬出今不如昔的社会现状。


05.归有光

《项脊轩志》

简述思想感情和艺术特色。

【答】:思想感情:通过记作者青年时代书斋,着重叙述与项脊轩有关的人事变迁,借“百年老屋”的几经兴废,回忆家庭琐事,抒发物在人亡、三世变迁的感慨及内心悲哀。

艺术特色:⑴通过细节和场面表现人物、寄托感情:善于从日常生活中选取感受最深的细节和场面,表现人物风貌,寄托内心感情。笔墨不多,事情不大,只留人物身影,但人物音容笑貌跃然纸上。末尾作者把极深的悲痛寄寓于一棵枇杷树,移情于物,由对物的联想,引发对往事的伤怀和对妻子的思念,不言情而情无限,言有尽而意无穷。⑵精炼生动的语言特色:运用叠字增加形象性和音乐美。摹声更真切,状物更细致,写景更生动,读来更富美感。⑶结构特点:以项脊轩为明线,以对亲人的深挚感情为暗线。“多可喜亦多可悲”几个字,承上启下,思想陡转;“喜”应上文,“悲”在下文。一是大家庭分崩离析、哀痛家庭衰败;二是母亲关怀无微不至,深切怀念;三是祖母的牵挂、赞许和期盼,含蓄表达怀才不遇功名未成辜负先人的沉痛心情;最后补记亡妻生活片段和日后变迁,抒发真挚情意。


06.冯惟敏

《玉芙蓉》(喜雨)

作者是如何表达作者的“喜”意的?

【答】:⑴整首小令以“喜”为曲眼,借景抒情。⑵借处处水洼、遍地桑麻、荞花、豆花、赤金瓜等意象描写了雨后田间万物一派欣欣向荣景象抒发了诗人久旱逢甘霖的欢欣和与农民息息相通的情感。⑶语言通俗活泼,饶有情趣,情态口吻,仿佛老农。


09.宗臣

《报刘一丈书》★★★★

写了哪几类人?各有何特点,请单一举例说明?

【答】:⑴作者抓住富有特征的细节并将其放大,绘声绘色地刻画了三种人物形象:①干谒者夤缘钻营,奴颜媚骨(媚相);②当权者的骄横贪婪、装腔作势(伪相);③守门人的刁钻奸猾、蛮横势利(刁相)。

⑵作者用漫画式的夸张手法,描绘出三种人物的丑恶嘴脸,并揭露他们的肮脏灵魂。譬如干谒者求见时忍辱行贿,摇尾乞怜。召见后得意忘形,以此骄人。性格特征表现为:干谒求私,奴颜婢膝。

简析对比手法的运用。

【答】:本⽂多处运⽤对⽐的⼿法。⑴作者的刚正不阿、洁身⾃好和客者卑躬屈膝、阿谀逢迎对⽐,表现了作者不向权贵低头,不肯同流合污的可贵⽓节。⑵客者与⻔者、权者的对⽐,揭示了所谓上下相孚,其实就是尔虞我诈,权钱交易。⑶客者被召⻅前后,乞怜与骄⼈的对⽐。求⻅时忍辱⾏贿,谄颜媚态,召⻅后他得意忘形,不可⼀世,前后判若两⼈。通过对⽐,所谓上下相孚的实质,昭然若揭。


10.李贽

《又与焦弱侯》

概括本文的主旨。

【答】:文章通过郑子玄耻讲道学,与黄生追求“名利两得,身行俱全”的趋附权门的假道学作了鲜明的对比,尖锐地揭露了宋代程朱以来至明代的理学家到处欺世盗名的行径,指出所谓圣人、山人,其实都是“名为山人而心同商贾,口谈道德而志在穿窬”的无耻之徒。


11.袁宏道

《虎丘记》

描写月夜斗歌一段的艺术特色。

【答】:从开始“唱者千百”到最后“壮士听而下泪”,层层深入。月色歌声,情景交融,把读者引入充满艺术美的境界。


13.张岱

《柳敬亭说书》

简析本文的艺术手法。

【答】:手法上,欲扬先抑,先说柳敬亭的丑陋,再赞扬柳敬亭说书艺术的⾼超;表现上,侧面烘托,以其他说书人反衬柳敬亭说书艺术的高超;描写上,细节描写,“武松沽酒”一处,凸显柳敬亭说书的细致入微。


14.陈子龙

《小车行》

简析主题和白描的手法。

【答】:主题:这首诗是作者赴任广东惠州府司理途中所写,通过一对灾难逃亡的夫妻,描绘了一幅饥民流亡图。诗歌通过一对夫妻逃荒的悲惨图景,反映了当时旱、蝗灾害的严重性和广泛性,表达了作者深切的忧虑和对饥民的同情。

白描手法:从一对夫妇外出逃荒时起先茫茫然,到希望得到食物的欣喜,再到叩门入室后的失望和悲哀。这一曲折的遭遇和感情变化过程,反映了当时灾情的严重和普遍。


15.夏完淳

《狱中上母书》

分析善于用典,散骈兼用的特点。

【答】:这封信虽为诀别之笔,但用典言事,深婉有致。如说父死为“严君见背”,说母慈为“推干就湿”等,既表明作者文学素养之高,又说明他赴死前方寸不乱、镇定自若。在语言上,全文散骈兼用,散则舒卷自如,骈则回环有致,但都以短句为主,简练而又自然流畅。


17.汤显祖

《牡丹亭》(惊梦)

分析文中所表现的杜丽娘的心理活动。

【答】:⑴杜丽娘游园前的心理活动,处处表现出贵族少女矜持和娇羞的性格;⑵来到园中,满园春色在她内心激起巨大波澜,发出惊叹;⑶表现出对自然和青春的热爱;⑷也有对礼教的不满和无可奈何的苦闷;⑸写出了青春觉醒的心灵历程。


18.冯梦龙

《杜十娘怒沉百宝箱》

杜十娘形象的性格特征。

【答】:⑴美丽热情,心地善良,轻财好义;⑵聪敏机智,颇有心机,对自己从良及从良以后的生活早有周密安排;⑶尤为动人之处,是被出卖时显示出的刚强坚定性格,“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人格尊严;⑷对封建社会、市侩势力拼死反抗的精神。


19.施耐庵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

林冲的形象和性格特征。

【答】:——东京八十万禁军教头,武艺高强,富有正义感。侠肝义胆,疾恶如仇。——明知受了冤屈,却自认是“罪囚”,也没意识到调他去草料场是⼀场新的阴谋。说明他⼼地善良、安分守己、随遇而安和逆来顺受。——他的忍让也有一定的限度,当他明白火烧草料场的真正原因时,林冲彻底改变了委曲求全的软弱性格,走上反抗的道路。

简析景物描写的作用。

【答】:⑴全⽂围绕“风雪”推动情节发展:①风雪寒冷,林冲往市井沽酒,途中看见山神庙。②大雪压倒草厅,林冲无奈往山神庙过夜。③林冲在庙中听见陆谦等人说话,识破阴谋,雪地手刃仇人。⑵渲染气氛:密布的彤云、怒号的朔风、飞扬的大雪、破败的草料场、孤寂的古庙,形成荒凉、寂寞、冷落的气氛。

以两次“偷听”为例,简析细节描写艺术效果。

【答】:⑴李小二妻子在小酒店是有心偷听,略写,因为是密谋,所以听不清,造成悬念。⑵林冲在山神庙门内是无意偷听,详写,谈话者得意忘形,高谈阔论,听者听得真切,怒火喷发。⑶细节充分表现人物性格,透露人物心理活动,为事件发展作必要铺垫。


20.罗贯中

《群英会蒋干中计》★★

周瑜、曹操、蒋干的性格特征。

【答】:周瑜的足智多谋、蒋干的似智实愚、曹操的多疑奸诈在本文中都得以充分展示。⑴周瑜年轻潇洒、英勇善战、足智多谋、豪放自信,六次大笑最能见出其个性。⑵蒋干胸无城府而又自作聪明无胆无谋,自以为能凭三寸不烂之舌说降周瑜,但不能随机应变,反而步步走进圈套。⑶曹操生性多疑,刚愎自用,急躁奸诈,因急躁错用蒋干,因奸诈知错不认。

周瑜施反间计,分为哪几个步骤?

【答】:⑴周瑜观看曹军水家,决心除掉蔡瑁、张允;⑵周瑜设计,群英会上迷惑蒋干;⑶周瑜佯醉,引诱蒋干上钩并盗走假信;⑷曹操中计,杀蔡瑁、张允。


清代部分


01.吴伟业

《圆圆曲》

简析结构艺术。

【答】:打破以时间为线索的传统布局,开篇即写吴三桂为夺美女而降清,此后围绕这一中心事件,运用倒叙插叙等手法,娓娓叙来,最后以作者的感想收束全篇;结构上又一特点,是有意将吴三桂、陈圆圆的关系同吴王夫差、西施的关系相联系、相比拟,历史和现实有机结合,表现出作者对该事件的历史思考。


02.陈维崧

《贺新郎》(赠苏昆⽣)★★

简析典故的运用。

【答】:⑴上片收尾三句连⽤“雨湿青衫透”和“鹃血”两个典故,既抒发⾃⼰⼈⽣的凄凉,⼜关合江山易主的沉痛,十分自然。 ⑵下片“华清风景”和“鹤发开元叟”两个典故切合苏昆⽣歌者身份,还融入物是人⾮的感伤,也极其巧妙。

简析思想内容和结构特点。

【答】:思想内容:以苏昆⽣的遭遇记亡明旧事,作者在词中塑造了⼀个国破家亡、百⽆聊赖的“野老”形象,并借题赠抒发自己的故旧寥落之感与故国之思。

结构特点:词采用今一昔一今的结构方式:⑴上片写今,⽤吴苑春⾊反衬自己与苏昆生半⽣沦落的凄凉身世。⑵下片写昔,追忆苏昆生在左良玉幕府的往事。⑶“今日”两句又急转到今,写作者与苏昆生吴下相逢,遥应上片,并通过哀歌来表达故国之思。⑷结尾以“我亦是,中年后”作结,全词意蕴更显苍凉感慨。


04.纳兰性德

《如梦令》★★

简析艺术特点。

【答】:⑴内容上情景交融,既雄浑又悲壮。景象与作者心境交织。如万帐穹庐的壮阔与人的独醉,狼河奔腾的喧闹与归梦的遥远等,都为“醒来无味”设下伏笔,写尽作者内心惆怅。⑵描写上:纯用白描,王国维评价“此中境界,可谓千古壮观”。


《金缕曲》(赠梁汾)★★

简析艺术特点。

【答】:⑴抒情特点:上片真切⾃然地表明⾃⼰鄙视荣华富贵,希望梁汾能以常人对待⾃⼰;下片从情梁汾的坎坷遭遇着笔,劝勉朋友释怀。不假雕饰,字字从肺腑流出,既情意深挚,又淋漓酣畅。⑵⼿法上⽤典:乌衣巷的典故表明身份,十分妥帖;平原君阮籍的典故表现他不顾门第,将顾贞观引为知己,也相当自然。不仅增加感情含量,表达复杂深厚的感情,而且使这首词具有一种特殊的韵味。


06.洪昇

《长生殿》(惊变)

简析主题和艺术特色。

【答】:主题:有两方面:一是歌颂了唐明皇与杨贵妃的爱情;二是揭露其荒淫享乐,祸国殃民。《惊变》主要表现第二方面的主题,有“乐极哀来,垂戒来世”的意思。

艺术特色:⑴融合唐诗与元曲的特点,优美有韵味。如“北中吕粉蝶⼉”的曲词,将秋天的清爽与景物的优美,生动地表现出来。⑵语言具有表现力。其中的动词,“”“”“”等,简洁传神⽽出的境界,具有很强的表现力。⼜如“南扑蛾戏”的曲词,描摹杨贵妃的醉态也惟妙惟肖,十分生动传神。


07.孔尚任

《桃花扇》(余韵)★★★

余韵的主旨或创作意图。

【答】:通过苏昆生、柳敬亭、老赞礼三⼈的唱词和对话,对全剧的内容作了总结与提示,揭示南明政权灭亡的内在原因,抒发遗民的故国之思,并讽刺为新朝效力的“识时务俊杰”,以及明朝开国元勋的不肖子孙,体现出“借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的创作意图。

三人唱词及各自表达的情感。

【答】:⑴老赞礼所唱是“问苍天”,主要描绘了世态的丑恶,宣泄对现实的不满。⑵柳敬亭所唱是“秣陵秋”,回顾了南明王朝权奸误国,英雄抗敌却无力回天的悲剧,浓缩了一部南明兴亡史,表达“临去秋波泪数行”的痛惜之情。⑶苏昆生把游南京时过壁垒、吊孝陵、过⻓桥、吊秦淮等所见所感吟成“哀江南”套曲。三人唱腔虽然⻛格迥异,但都表达了强烈的故国之思和亡国之痛,具有丰厚的历史意蕴。

“离亭宴带歇指煞”一曲丰富含义:

【答】:它是“哀江南”套曲中的⼀⾸,是《余韵》中最为有名的曲⼦。⑴作者采⽤第⼀人称,⽤凝练的语⾔形象化地总结历史,抒发感慨,体现出“写兴亡之感”的创作主旨。⑵可分两层: 第一层用典型景物揭露南明统治者奢侈腐,感叹其兴衰转换之速。第二层集中抒发亡国之痛。“其中乌衣巷”三句写“舆图换稿”后的凄惨, 含江山依旧、人事尽非的感伤;最后两句放意喊唱,声泪俱下,令人不胜唏嘘。总体而言:可视为《余韵》一出的感情高潮,是全剧的点睛之处。


08.方苞

《狱中杂记》

简析本文体现了桐城派散文的一些特点。

【答】:⑴一是“言有序”,结构严密。时间上既写了康熙五⼗⼀年三⽉事,又写了康熙四⼗八年以前事;既写了狱中牢房,又写了狱外缉捕、办案、行刑等,但作者围绕清政府狱治腐败这一中心落笔,将这些错综复杂的事情安排得有条不紊,层次井然。⑵语言朴实而雅洁,简练明畅,很能体现桐城派散文的风格与特色。


11.曹雪芹

《宝玉挨打》

简析人物形象。

【答】:⑴贾政:贾政是封建卫道⼠,为了消除”弑君杀父”的后患,可以不顾父子亲情,死命下手,甚至要找绳索勒死宝⽟;⑵宝玉:是封建礼教的叛逆者,鄙视仕途经济,虽惨遭毒打仍不思悔改。⑶宝钗:是为人大方、处事周全,却又深受封建礼教毒害的贵族少⼥;⑷林黛玉:则是心思细密,感情纯真,与宝玉有着相同叛逆⼼性的贵族少女。

分析宝钗和黛玉在探视宝玉时体现的性格差异。

【答】:宝钗与黛玉都爱宝玉,但由于性格差异,两人探望宝玉时的举动也全然不同。⑴宝钗(同上)。“早听人一句话,也不至今日。别说老太太、太太心疼,就是我们看着,心⾥也疼”。 ⑵黛玉(同上)。方抽抽噎噎地说道:“你从此可都改了罢!” 宝玉在听了宝钗“大有深意”言语后的心理活动,以及听了黛玉假意规劝后的表白,更是活脱脱表现了一个叛逆者的真实思想,表明这次“挨打”并没有使他有所悔改。


12.袁牧

《黄生借书说》

简析对比论证。

【答】:多处运用对比论证。天⼦、富贵人家与借书者的对比,自己幼时和做官后的对比,自己“公书”与“张氏之吝书”的对比,自己不幸与黄生有幸的对比。通过对比,说理透彻有说服力。


15.龚自珍

《咏史》(金粉东南十五州)

以咏史为名、直面现实政治的特点。

【答】:⑴此诗属于传统“咏史”题材中泛咏一类,但又有自己的特色,表现为既不是借古讽今,也不是以古鉴今,而是以古为名,直面现实,揭露东南一带官场、士林的腐朽与黑暗。诗中的史实不再是歌咏主体,而更多的是起了典故的作用。⑵作为一首咏史诗,作者还是兼顾了一些咏史诗本身的特点,如以东南十五州切入,尾联又以田横之事收束,对士人的没有节操进行反讽等。可以说,此诗是在咏史的框架内,浓缩了当时的现实政治。


17.刘鹗

《明湖边美人绝唱》★★★★

简析艺术特色。

【答】:⑴手法上,渲染烘托与侧面描写:①一路行来的街谈巷议,以及高升店茶房的详细介绍;②演出时戏园的盛况,琴师的演奏、黒妞的演唱以及观众的议论。这一切为白妞的出场做了充分准备,将气氛推向高潮。⑵内容上,最出色的是描写白妞的演唱。从三个⽅⾯描写白妞的歌声:①总体勾画,多层次表现白妞演唱全过程。②大量比喻形容歌声美妙和听众感受。③用梦湘先生的评论侧面突出歌声美妙。


19.梁启超

《少年中国说》

写作背景与题旨。

【答】:此文写于戊戌变法失败后的1900年。梁启超有感于清末统治者老朽昏聩,腐败保守,国家在列强的包围、分割下危机重重的严峻现实,将目光转向少年,希望以“少年中国”的精神来振奋国人,改变中国的面貌。作者在文中极力歌颂少年的朝气蓬勃,指出封建统治下的中国是“老大帝国”,热切希望出现一个崭新的“少年中国”。

简析强烈的感情色彩。

【答】:无论是批判和期盼均充满作者的主观色彩。⑴批判中国现实时,作者扣住一个“老”字,逐层剖析,先列举老年人种种劣势,接着备述种种“老大”现象,着力揭示尸位护权的自私心理,憎恶之情溢于笔端。⑵歌颂“少年中国”时,作者用“少年智则国智”等一长串排比突显其本质精神与历史作用,并用 “红⽇初升,其道大光”等形象化语言热情洋溢的描述与歌颂,同时充满了感情。

简析体现了新文体的特点。

【答】:⑴笔调自由,不拘格式,或散或骈,或文或白;⑵俚语、俗语、外国句法参差杂糅,并多⽤比喻、排比等⼿法;⑶酣畅淋漓,感情充沛,具有极强的鼓动性与感染力。

⽂章第⼆段老年与少年的对比,第三段引经据典,文章结尾对祖国美好未来的展望,鼓舞中国青年投身改革,具有强烈的战斗精神和激励作⽤。


文件网盘下载:古作品(二)简答题汇总 (提取码:1234)

本文链接:http://xawxcz.net/post/422.html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学习 • 写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