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网址:www.xawxcz.net 简体繁体

现代作品选(第四章):精读戏剧(共4篇)

01 雷雨(节选)★★★

▪ 作者:曹禺。中国现代话剧的革新者和杰出代表,使话剧完全中国化,走向成熟。

代表作:剧本《雷雨》《日出》《原野》《北京人》等。

《雷雨》——是“中国话剧现实主义的基石”;本篇被誉为“中国现代第一出真正悲剧”。

1.主题思想:20世纪20年代中国城市社会为背景,在一天内集中表现了周、鲁两家前后三十年复杂的人物关系和尖锐的矛盾冲突,揭露了旧中国旧家庭这种黑暗罪恶的现象,突显了作者对命运、人性、情感、阶级矛盾等一系列问题的思考。

2.主要角色:(四幕剧有三幕在周公馆一幕在鲁家)周朴园、蘩漪、鲁侍萍、周萍、鲁四凤、鲁大海、鲁贵、周冲

周朴园的形象:①是一个非常复杂的人物,有复杂的内心世界。②他与蘩漪的关系,他处理罢工的手段,揭示了他的专制、冷酷。③婚姻不幸,出于内心爱情需要,维护着旧生活习惯。

蘩漪的形象:⑴是周朴园家庭统治的被侮辱和被损害者,她对专制家庭的疯狂反抗体现了人性欲望的大爆发。②反抗带有“罪”的因素,最终是通过邪恶行为来维护自己和周萍之间的乱伦之爱,也毁灭了所有无辜的人。③这个“雷雨”式的人物显示了曹禺对人性的恶的力量的拷问。

3.剧本复杂矛盾及其性质:周朴园为中心展开了三条主要矛盾冲突:⑴周朴园与蘩漪之间的尖锐矛盾和冲突(明线),反映了周朴园作为封建家长对妻子冷酷专制的统治,和追求自由和幸福的蘩漪的不满和反抗;⑵周朴园和侍萍之间的尖锐矛盾和冲突(暗线),表达了地主、资本家和下层劳动人民的阶级压迫和对立;⑶周朴园和鲁大海之间的尖锐矛盾和冲突,这是资本家与工人、剥削者与被剥削者之间的冲突和斗争。

4.结构特点:情节曲折,故事性强。以周朴园为中心,把人物之间的情爱、血缘和亲属关系作为轴心,将种种矛盾冲突交织成一张错综复杂的网。⑵以明暗两条戏剧线索结构剧情,将“现代的戏剧”和“过去的戏剧”巧妙的交织在一起。⑶结构巧妙。三十年矛盾一天爆发,在后果的猝然爆发中交代复杂的前因,创造紧张、强烈的戏剧情境。

5.人物语言特色:⑴语言从北方话提炼而成,简洁、流畅、准确。⑵含蓄蕴藉,具有丰富的潜台词,能够表现人物内心的巨大波澜,有效推动剧情发展。⑶人物语言个性化,符合各自的身份、出身、地位、教养和性格气质,彰显了人物的性格。


02 上海屋檐下(存目)★★★

▪ 作者:夏衍

代表作:话剧《秋瑾传》《法西斯细菌》《芳草天涯》,报告文学《包身工》。

《上海屋檐下》——写于抗日战争初期,是一幕悲喜剧

1.人物:匡复(最后投身抗日洪流)、林志成、彩玉;黄家楣,李陵碑,施小宝,赵振宇。

2.主题思想:⑴描写了上海底层市民的喜怒哀乐,揭露了抗战爆发前国民党统治下的黑暗现实。⑵剧本着重描写匡复、杨彩玉、林志成的复杂经历和爱情纠葛。⑶把革命者的话题拉到日常生活的复杂关系中,展示他们面临的革命、生存、情感、伦理等困境。

:底层市民悲哀而苦难的生活营造了浓郁的悲剧氛围,用阴晴不定、沉闷压抑的黄梅天气暗示和影射当时令人窒息的政治气氛,加剧悲剧力量。②:结尾“远雷之声”、葆珍、阿牛等孩子们抗日救亡的歌声显示了人们冲破灰暗阴霾走向光明未来的前景,具有鲜明的时代感和政治倾向性。

3.艺术特色:横截面方式的结构艺术:①巧妙地截取了上海弄堂房子的一个横断面,在一天的时间里,把境遇不同、性格各异的五户人家放置在同一舞台画面中,刻画了半殖民地半封建都市小市民和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形象。(匡复、杨彩玉、林志成之间的情感关系构成全剧的主线,其他各家琐屑、平凡的日常生活组成若干副线,各条线索时而齐头并进,时而交叉进行,使剧情有条不紊地推进。)⑵描写底层市民日常生活,以现实主义手法描写他们的麻木、 扭曲,着重刻画内心世界,散发生活气息,突破了传统戏剧高度集中展示尖锐矛盾冲突的模式(显示夏衍在现实主义的独特风格)。⑶用阴晴不定、沉闷压抑的黄梅天气暗示政治气氛。⑷以简洁内敛的舞台语言和动作表现人物内心的巨大波澜,避免情感爆发、矛盾激化,用革命来化解矛盾


03 屈原(节选)★★★

作者:郭沫若

▪ 代表作:历史剧《屈原》《虎符》《棠棣之花》。

《屈原》——创作于1942年,作者在大后方重庆领导文艺界抗日活动,剧作创作的目的是借古鉴今。

1.屈原形象:⑴伟大的政治家爱国诗人的光辉形象;⑵渴望光明、憎恨黑暗、纯洁高尚光明磊落的完美人格;⑶不畏强暴、坚决捍卫祖国利益、坚持斗争至死不屈

2.婵娟:虚构的人物,最终误喝毒酒代替屈原而死。她是道义美的化身,是屈原高洁精神的另一体现。

3.主题思想:中心内容:塑造了屈原的光辉形象,揭露张仪、南后、靳尚等奸佞诬陷忠良的无耻阴险。⑵现实意义:创作目的是借古鉴今,“借古人的骸骨,另行吹嘘些生命进去”,把历史形象升华到抗日战争的精神制高点上,体现了鲜明的“坚决抗日,反对投降,坚持团结,反对分裂”的时代主题。

4.艺术特色:结构集中紧凑,冲突巧妙:矛盾的激化、高潮、结局放在清晨到夜半一天之内 ,结构上采用陡转法;②在政治功利性中加入民间文化形态。屈原联齐抗秦、南后靳尚降秦卖国,忠奸对立、邪不压正、奸妃祸国、小人播乱的民间隐形结构,更好地契合抗战的时代主题。⑵浪漫主义色彩:失事求似,把忧国忧民的诗人屈原塑造成政治家,虚构婵娟,虚构南后与张仪勾结,南后固宠颠覆国家命运。②强烈抒情性,人物感情激越,穿插抒情诗和民歌,以诗化语言表现人物性格(如贯穿全剧的《橘颂》)。⑶《雷电颂》是全剧高潮,雄浑崇高,是屈原悲愤情绪的爆发。⑷剧作是有崇高美悲壮美的诗篇。


04 白毛女(存目)★★★

▪ 作者:贺敬之。诗歌:《回延安》《放声歌唱》《雷锋之歌》;

▪ 作者丁毅,歌剧:《庆参军》。

《白毛女》——诗、歌、舞三者结合的民族新歌剧,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早出现的一部大型民族新歌剧

1.创作背景:是1942年延安文艺座谈会之后鲁迅艺术学院集体根据晋察冀边区民间传说“白毛仙姑”改编创作,贺敬之、丁毅执笔。

2.主题思想:⑴剧本通过杨白劳、喜儿悲惨遭遇和喜儿在八路军帮助下翻身解放的故事,揭示农民与地主阶级的矛盾,控诉地主剥削的罪恶,宣泄民众对地主的仇恨。⑵“旧社会把人逼成‘鬼’,新社会把‘鬼’变成人”,指出了农民翻身解放的必由之路。

3.艺术特色:⑴融诗、歌、舞三者于一体的民族新歌剧,对中国歌剧走上民族化道路具有典范意义。⑵传统地方戏曲、北方民歌小调西洋歌剧等多种音乐元素展示人物形象。⑶语言通俗上口,精确洗练,适宜吟诵,具有浓厚的感情色彩和民族诗歌的韵味。

4.分析作者是如何改造故事原型表达主题:

答:通过把阶级斗争和政治革命故事充分民间化伦理化来实现的。

对民间传说进行政治性阐述,将之提升为一种言说 “阶级”、“解放”、“革命”的宏大叙事。⑵“白毛仙姑”本质上是无辜女子受难的悲剧模式。在传说的基础上加以提炼和深化,塑造喜儿、杨白劳、黄世仁、穆仁智等典型人物,将故事纳入了阶级压迫和阶级反抗的叙事框架中。⑶在喜儿形象的塑造上,以充沛的激情和浪漫主义手法,删去有损喜儿形象的内容,不断加强喜儿的反抗性,使这一形象变成我国农民在恶势力下不屈的反抗意志和复仇愿望的象征,有力地激发了人民的反抗精神。

本文链接:http://xawxcz.net/post/431.html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学习 • 写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