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网址:www.xawxcz.net 简体繁体

德国马丁路德改教运动

生平简述

马丁路德生于德国的艾斯勒本(Eisleben),父亲翰斯(Hans)在铜矿工作,自己有冶炉,虽然说不上富有,但家道小康。路德年轻时看见乡民对宗教十分迷信,这使他印象深刻。他曾在麦丁堡(Magdeburg)共同弟兄会的学校求学,后被送往埃森纳(Eisenach)修习高级拉丁文。1502年,路德从尔佛特大学毕业(Erhurt),完成了学士;1505年,得了硕士,开始修读法律。同年七月二日,他在行近史托顿轩(Stotternheim)时,险些被闪电击中,在危急之余,他许愿只要大难不死,就愿意作修道士。两星期后,在父亲严厉的反对下,路德加入了当时修院团体中,最严谨清贫的奥古斯丁修道会。然而孩童时代的迷信,加上对炼狱的恐惧,路德的修道生活一直挣扎在苦修与赎罪之中,盼望得到神的赦免。两年后,他正式成为神甫。

1509年,马丁路德在威腾堡(Wittenberg)大学完成了圣经学士;1510年至1511年间,他探访罗马,企图从这个宗教的中心得着真正的平安,然而神职人员的奢华与腐败,只是让他更加的失望。他返回德国后,在恩师施道比次(Johann von Staupitz)的介绍下,前往威腾堡大学任教,并继续攻读神学博士。并于1512年,完成学位,成为威腾堡大学的圣经教授;后来接替施道比次为主任教授,一生事奉,直到他离世前不久。

1525年,路德同凯慈琳(Katherina von Bora)结了婚。凯慈琳原是修女。这表明他们坚决摈弃罗马天主教守独身的传统。婚后生活快乐美满,育子女六人,前一子二女相继夭亡;只有二子马丁和保罗,幼女玛歌丽特活到成人。他们家中晚餐后,常一起唱歌敬拜,有时客人也参加,或奏乐,或唱歌,其乐融融。

路德晚年的健康不佳,但他仍然勉力写作。1546年,两位贵族不和,路德扶病冒雪去调停。分争解决了。但伟大的宗教改革家却病深不起。二月十八日,马丁路德在他的故乡艾斯勒本逝世。

改教经过

1513至1516年间,路德开始讲授诗篇、罗马书、加拉太书等圣经书卷。一日,他在房间里研读罗马书,神的话突然向他发出亮光:“义人必因信得生”。路德自述:“从此,我觉得自己获得新生...整本圣经以全新的面貌向我展开,我浏览圣经,到处都有类似的话语。”路德发现,人的得救并非倚靠行为,乃是借着信神的话,并信基督为我们所成就的一切。

于此期间,在教授保罗致罗马人书信和加拉太书信的时候,研思"神的义”的话。路德对这个"义”字,以为是对付罪人公义的审判,使他困恼。他仍然对善功的观念未存怀疑;心中对公义的神惧怕,有时甚至私下怀恨:"我对那位公义刑罚罪人的神,说不上爱。我对祂隐存忿怒;我恨祂,因为可怜的罪人,在律法和悲惨恐惧下生活,不但被原罪毁坏,还要受福音折磨。...”

他祷告,默想,反复思考经文的涵义,最后得到了亮光:称义不是神公义的审判,不是人的义行,而是神给人的恩赐。不是人去作,而是人去接受;"因为神的义正在这福音上显明出来:这义是本于信,以至于心。如经上所记:义人必因信得生”(罗一17)。路德本来能默诵全部新约圣经,和旧约的大部分;但到现在,这经文对他竟变成了全然新的。他说:"我觉得自己得到了重生,经过敞开的门,进入了乐园!”

路德观点的来源,除了出自圣经本身外,也受到共同弟兄会和恩师施道比次的影响。他们的著作及教导,使路德从对神律法的外在恐惧,转到对其恩典的主观经历,而发展出了“唯靠圣经”(sola scriptura)、“唯靠信心”(sola fide)这两个宗教改革的主要观点。

1517年,路德与天主教的冲突爆发。为了反对帖次勒(Tetzel)在威腾堡贩卖赎罪卷敛财的无耻行径,路德将《九十五条》钉在威腾堡教堂的大门上,邀请各界在赎罪卷的买卖、教皇赦罪的权柄、以及教会的宝库等三个议题上,进行公开的辩论。此举因着印刷术的便利,震撼了整个欧洲,教皇的权威与教会的财源,受到了严重的打击。1518年,路德与红衣主教迦耶坦(Cajetan)在奥斯堡(Augsburg)进行会谈;次年,路德与厄克(Johann Eck)在来比锡(Leipzig)进行辩论;路德一再拒绝让步,只不断重申圣经的权威。1520年,路德积极投入文字工作,出版了《致德意志贵族公开书》、《教会被掳巴比伦》、《基督徒的自由》以及上百本的德文小册。这些小册在欧洲受到广泛欢迎,激起了教皇的愤怒。教皇下诏要路德于六十日内悔改,然而,路德却将这份诏令公开烧毁。来年一月,教廷正式颁谕,开除马丁路德博士的教籍。路德与天主教至此正式决裂。

1521年,在教皇的催促下,德皇查理五世在沃木斯召开会议(Diet of Worms),要求路德出席说明。路德在德皇和议会的面前,重申圣经的权威,他说:“除非是圣经或常理真理说服我——我不接纳教皇和议会的权威,因为他们常常自相矛盾——我的良心是神话语的俘虏。我不能,也不会改变任何信念。...这是我的立场,求神帮助我。”路德在返家的途中,被朋友以假绑架的方式掳走,藏在瓦特堡(Wartburg)的城堡里。会议结束后的一个月,德皇立即宣布路德是冥顽不灵的异端分子,下令捉拿并禁止其刊物的发行。

路德在瓦特堡健康不佳,将所有精力投注于写作上。九个月内,他写下了十二本书,并将整本新约圣经翻译成德文,使圣经对于德国人民的生活产生重大的影响。然而在威腾堡那里,路德的消失,使得改革运动陷入了混乱。如1951年路德的同事迦勒斯大(Andreas Carlstadt)在城堡中举行圣餐,将告解和神父装束废除,并将饼和酒分给平信徒,并领导政府没收教会财产,攻击会堂中的图像。同年底,慈韦考(Zwickau)的先知们来到威腾堡,传讲末日信息,使情势更加混乱。1522年,路德在威腾堡政府的邀请下,回来主持大局。因着路德的复出,迦勒斯大遭罢黜而离开,路德再度成为改革运动的领导核心。其同事墨兰顿(Philip Melanchthon),为一优秀的人文主义学者,始终忠于路德的改革,后成了其得力助手,承继了路德的改革精神。

路德及其改革之争议

尽管马丁路德为神所用,结束了长达一千年的黑暗时期。然而他的为人和其改革运动一样有其缺陷,且留下了许多争议。马丁路德曾形容自己“粗野、狂暴、激烈、好战”,认识路德的人都知道,他不仅脾气火爆,从不让步,还嗜好啤酒。他晚年在威登堡时,不仅禀性不稳,喜欢攻击别人,谈话琐碎,常徘回于谦虚与勇猛之间。路德虽提出“因信称义”、“唯靠圣经”这两大宗教改革的柱石,但也曾为“圣母玛利亚颂”(Magnificat)作注,称马利亚为基督之母,并承认圣母和圣人代祷的功效。

在路德与慈运理(瑞士改教运动先锋)的圣餐之争上,也见出其刚愎、不认输的性格。据说路德与慈运理会面时,慈运理要与路德握手,路德却不肯伸手相握。在双方无法就圣餐意义达成共识时,路德拒绝协调,在桌上留下了“这是我的身体”这处经文后,便愤而离席。使得改革宗的圣餐仪式,并未完全脱离罗马天主教的影响。此外,在逼迫重浸派信徒的事上,路德也与向来敌对的天主教连手。当时有句通俗的谚语说:“那些要受浸的,就让他们浸死。”结果许多重浸派领袖都被投入河中浸毙。

1540年,向来支持路德,并为其协调与慈运理圣餐之争的德国黑森亲王腓力(Phillip of Hesse)重婚,引起德国改教的风波。此事遭到公开的反对,然而路德却因其与腓力的私交,私下赞同他的重婚之举。由此可见,神所使用的仆人,亦有其人性的软弱。尽管神总是越过人的软弱来使用人,但这些个人的难处,至终却成了工作上的难处,也成了神在其身上继续往前的限制。

路德的影响

路德有坚定的信念,雄辩的口才,系统的教导;但更有效的是他的健笔:神的恩赐藉他流露出来。他写得快而犀利,越是在受激动攻击的时候,更显出其锐不可当。在那时,德国的印刷厂,有三分之二因路德的写作而生意昌旺。在宗教改革运动期间,他没有远出过;但路德的著作,风行全欧洲,从君王贵族,学术界和宗教界,以至贩夫走卒,都受他的影响。

作为卓越的领袖,有许多远近的仰慕者和跟从者。他的至友和继承者,是墨兰顿(Philip Melanchthon, 1497-1560)。墨兰顿,早就与路德在威腾堡大学共事,彼此相知甚深,志同道合。路德不能公开外出参加的重要会议,都由墨兰顿代为出席,而能更和婉地表示路德的主张。在1520年初,墨兰顿就宣称,他"宁死也不与路德分离”。同年十一月,他又说:"路德的利益重过我自己的生命。”

在威腾堡大学,有路德的一班同工,他们持守相同的改革信仰,分头往不同的城镇,把信息传播开。布瑟(Martin Bucer, 1491-1551),原属多米尼加修会,后来接受了路德的信仰,是司陶斯堡(Strasbourg)改革运动领袖。他于1548年,到了英国,他一生的末后三年,在剑桥大学(Cambridge University)任教授,于是剑桥产生了很多英国清教徒。加尔文(John Calvin, 1509-1564),于1538-1541年,在他门下受教三年之久,型铸了他的思想。

路德改教后的发展

路德去世后,路德的跟从者在神学观点上出现了分歧。路德的助手墨兰顿性情温和,一面主张与罗马天主教和解,另一面又有几分欣赏加尔文派的教义。为了与天主教妥协,墨兰顿与德国主教草拟的一份《莱比锡临时和约》,合约中坚持路德派的基本教义,却同时保留了天主教的部分传统。这引起一些忠于路德的信徒十分不满,他们称墨兰顿与他的跟随者为“腓力派”(墨兰顿全名为腓力墨兰顿),并称自己为“正统路德宗”。双方的争执一直到奥斯堡信条50周年——1577年的“协和信条”(Formula of Concord)才暂时止息。此信条获得多数路德派的认同。然而与奥斯堡信条相比,协和信条不仅僵化、缺乏活力,且极富经院哲学意味。而信义宗(基督教新教的一个重要派别,在欧洲语言中原为“路德宗”(Lutheranchurch),翻译成中文的时候,考虑到马丁路德不愿以自己的名字为派别命名的意愿,改译“信义宗”)。其高等神学,亦由此发韧。1622年,耶拿大学的格哈德(Johann Gerhard)发表了《神学大全》,即是路德派(信义宗)典型的经院哲学派全理性神学。

十六世纪的欧洲,因着宗教版图的重整,爆发了多次的战争。其中最后、也是最无意义的一场为1618至1648的“三十年战争”,天主教与基督教(改革派)的冲突,在欧洲造成很大的伤害 。战争分为四个阶段,范围从波希米亚、蒙罗维亚,一路扩大至整个欧洲,危害极甚。就德国而言,这次战争杀戮了全德2/3的人口,举目所见田野荒芜,工商摧毁殆尽,凄凉之景延续近一个世纪。战争结束于1648年的韦斯发里亚合约,合约中规定:王侯不得改变其信仰,罗马不得干涉德国宗教事务。此约使得改革派得以与天主教分庭抗礼,德国也从此确定其新教的地位。

后世对路德的评价和纪念

1933年,德国著名高校哈勒大学(Uni Halle)为了纪念马丁路德450周年的诞辰,将校名冠以马丁路德,即全名马丁·路德-哈勒-威腾堡大学(德文名:Martin-Luther-Universität Halle-Wittenberg,MLU),以纪念路德在该校的威腾堡(Wittenberg)校区作为宗教改革的发源地。

2005年11月28日,德国电视二台投票评选最伟大的德国人,路德名列第二位,仅次于康拉德·阿登纳(德国政治家,联邦德国首任总理)。

2017年是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500周年,在德国中部的哈勒(Halle,S)及威腾堡(Wittenberg)等地举行了大型的庆典活动,来自全世界各地的游客参加这一历史盛会。

本文链接:http://xawxcz.net/post/37.html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学习 • 写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