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网址:www.xawxcz.net 简体繁体

文学概论(第一章):文学观念

文学理论是以人类社会历史的现实的一切文学现象作为研究对象,以美的艺术方法论为总的指导,从理论高度和宏观视野上阐明文学的性质、特点和一般规律

第一节:文学观念的嬗变

一、文学四要素和文学活动

文学活动四要素:美国学者艾布拉姆斯认为文学活动应包括作品、作家、世界和读者四个要素。

世界:一切文学作品都有源泉,这就是生活

作品:生活要经过作家的艺术加工改造,这样才能创造出具有意义的文本

读者:如果把作品束之高阁,不跟读者见面,也还不能构成完 整的文学活动,所以读者也是文学活动中重要的一环。

【总结】:世界、艺术家和欣赏者所组成的文学活动,都是以作品为中心所展开的活动。

文学活动的三过程:体验、创作、接受

作家体验社会生活;拿起笔对生活进行艺术加工,进行文学创作,写出文本; 读者阅读文本,接受和理解了文本中的情感、意义和诗意。

文学活动:人的本质力量的全部展开。既指文学四要素所形成的流程,更重要的是人与对象所建立的诗意关系,是一种人的对象性精神活动

例1:唐代散文家柳宗元提出“美不自美,因人而彰”。(自然的山水景物本身无所谓美与不美,美是对人来说的,美因人的观赏而彰显出来)

例2:马克思认为“对于不辨音律的耳朵说来,最美的音乐也毫无意义”。(审美主体审美能力的重要性——人有音乐的耳朵可以欣赏音乐)

【多项选择】文学之所以是一种人的对象性精神活动,是因为:A:作家把自然当作人的对象,从而建立起活动的机制;B:文学活动体现了人的意识、心理和一切本质力量;C:文学作品中描写的人物、景物实际上也是情感对象;D:文学活动中的对象不再是自然物而是人意识活动的产物。

二、历史上六种主要的文学观念

再现说:是指在文学四要素中强调“世界”与“作品”的对应关系,认为作品是对世界的模仿或再现

西方的模仿说:【了解即可】

①古希腊思想家赫拉克利特提出了“艺术模仿自然”的论点; ②古希腊思想家苏格拉底认为:“绘画是对所见之物的描绘”; ③柏拉图提出“理式模仿说”,亚里士多德提出“自然模仿说”,他们与苏格拉底的说法一脉相承。

中国的“度物象取其真”对外物的模仿):

①五代大画家荆浩在《笔记法》一书中说:“画者,画也,度物象而取其真。” (物象是客观外物,度是观察,取其真是“模仿”,并达到形神兼备。) ②清代文艺思想家叶燮说:“文章者,所以表天地万物之情状也。”

表现说:是指在文学四要素中强调作品与作家的关系, 认为作品是作家情感的自然流露。如余光中的《乡愁》。

西方观点: ①西方的真正的表现说产生于19世纪初兴起的欧洲浪漫主义文学思潮中; ②英国诗人华兹华斯(渥兹渥斯)第一次提出“诗是强烈感情的自然流露”。③英国诗人柯勒律治认为:“有一个特点是所有真正的诗人所共有的,就是他们写诗 是出于内在的本质,不是由任何外界的东西所引起的。” ④英国诗人雪莱指出:“诗是最快乐最良善的心灵中最快乐最良善的瞬间之记录。”

表现说的基本倾向:①(外化内心)文学本质上是诗人、作家的内心世界的外化,是情感涌动时的创造,是主观感受、体验的产物。②(以外物表现心境)表现说主张以外部现实作为对象。诗并不在对象本身,而存在于审视对象时的 作家、诗人的心境或心理状态。 ③(将平凡变成不平凡)诗人可以描写平凡的事物,但要使事物以不平凡的色彩呈现出来。 强调想象力的充分发挥。

实用说:是指在文学四要素关系中,强调作品被读者所利用的关系,认为文学是一种工具和手段。文学可以给人带来快感和娱乐,但是文学的根本目的是外在的功利性的

中国古代的“教化说”(文以载道说): ①“教化说”:维护礼义,把文学视作统治者伦理道德教化的工具。 如汉代《毛诗序》中“风,风也,教也;风以动者,教以化之。”▦ “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② “诗言志说”:遵从儒家礼义为旨趣。总:“言志说”和“教化说”一起构成了中国古代文学重要观念。

西方的“寓教于乐”说:①古罗马时期贺拉斯最早在《诗艺》中提出“寓教于乐,既劝谕读者,又使人喜爱, 才能符合众望”的观点。贺拉斯的“寓教于乐”,开西方实用说之先河。②其它发展:文艺复兴时期文学改善人性;启蒙主义时期的文学手段论; 列宁的文学是革命机器的“齿轮螺丝钉”。

独立说:与实用说相对立的观念,这种观念包括文学自律、艺术无功利、纯形式、纯审美等。“为艺术而艺术”是主要口号,强调文学是无关现实功利独立的艺术形式的创造。

代表性观点:德国康德和席勒的美学;英法唯美主义艺术思想潮流,主张艺术独立于现实生活,与功利无关;英国作家王尔德;法国作家波德莱尔。

独立说是很难成立的:英国作家王尔德说:“艺术除了表现它自身之外,不表现任何东西。它和思想一样,有独立的生命,而且纯粹按自己的路线发展。”法国作家波德莱尔说:“诗不等于科学和道德,否则诗就会衰退和死亡;它不以真实为对象,它只以自身为目的。”这种文学观念在中国近现代也有。其所强调的也是文学是一种人的游戏,文学无关现实,无关真理,无关利用。这种文学观其实也是某种现实的产物,也与某种利益相关,所以文学的独立说是很难成立的。

客观说:客观说是指在文学四要素中,把文本抬到高于一切重于一切的地步,认为文本一旦从作家的笔下诞生之后,就获得了完全客观的性质。它既与原作家不相干,也与读者无涉。

• 客观说认为文学已经从外界的参照物中孤立出来,作品本身是一个“自足体”, 出现了所谓的“客观化走向”。

如:客观说由俄国形式主义学派首先提出,其后英美新批评派、捷克和法国的文学结构主义、德国的文本主义批评在观念上一致,成为现代西方文论中影响最大的流派。英国诗人艾略特名言:“论诗,就必须从根本上把它看做诗,而不是别的东西。”

体验说:读者“体验说”指在文学四要素中强调读者对作品的意向性体验这种关系,强调读者阅读作品时的感受和再创造

• 强调“文学只存在于读者与作品的交流活动中” :如波兰美学家英加登认为作品中有许多“不定点”(未定点:有待读者具体化的 东西),“不定点”使作品成为“待机存在状态”,必须经过“具体化”的阅读体验行为,才能使作品真正实现为作品。又如中国古代孟子“以意逆志”说,德国学者姚斯的“接受美学“。

三、文学观念嬗变的原因

文学观念变化的时代原因:文学观念不是固定的、僵死的,永远定于一尊的。文学观念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时代精神、科学技术的变化 )

例如:中国梁代刘勰的《文心雕龙》,专门列了“时序”篇来讨论时代的变化如何推动文学的变化。他说: “时运交移,质文代变,古今情理,如可言乎!”;又说: “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时代的变化,包括政治风云、社会风气、学术倾向等,推动文学的变化。)

文学观念演变与文学自身的演变:

人类的文学艺术路线:有些学者认为,人类的文学艺术总是走着这样一条发展路线:由再现到表现,由表现到装饰(再现表现装饰),但这种规律不是直线型的。文学观念的嬗变是与文学自身的矛盾发展运动过程密切相关的。

⑵文学观念的变化,还与人的观点的不同和变化有关。不同的社会团体、群体具有不同的观点,不同价值取向的人也有不同的观点,同一个人在不同的时期的观点也可能发生变化。

【多项选择】文学观念嬗变的原因包括:A:时代精神的变化;B:科学技术的变化;C:社会心理的变化;D:文学自身的变化;E:研究者观点的差异及变化。

四、文学的界说

文学的定义:文学作为一种人类的文化形态,它是具有社会审美意识形态性质的、凝聚着个体体验语言艺术

文学包含的命题:①从作品的角度看,文学是语言的艺术。 ②从社会结构的角度看,文学是审美意识形态。 ③从作家的角度看,文学是作家个体的体验的凝结。④从读者角度看,文学是作家与读者情感沟通的渠道。⑤从视界融合的角度,文学是一种文化形态(对同一个对象,人们理解的视界不是封闭的,而是开放的,不断生成的。)

【多项选择】文学定义所包含的命题有:A:文学是一种文化形态;B:文学是一种审美意识形态;C:文学是作家个体体验的凝聚;D:文学是作者与读者沟通情感的一种独特渠道;E:文学是一种语言艺术。

第二节:文学是人类的一种文化形态

一、文化的概念

广义的文化:⑴广义文化是包括人的一切生活方式和为满足这些方式所创造的事事物物,以及基于这些方式所形成的心理和行为。⑵指整个社会生活,即人所需要的一切,所制作的一切,所发明的一切。⑶它被分为三个层面,即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物质文化—最活跃,容易变化;制度文化—渗透人的观念和社会的各种制度;精神文化—惰性最大、不容易改变。)

【提出者】: 英国人类学家泰勒最早提出广义文化的概念;英国人类学家马斯诺夫斯基:物质设备、精神方面的文化、语言、社会组织;中国学者梁漱溟先生:精神生活方面、社会生活方面、物质生活方面。

狭义的文化:文化是个人的素养及其程度,包括受教育程度、知识的多少、涵养的高低等。

符号论的文化概念:文化是人类符号思维符号活动所创造的产品及其意义的总和。

【提出者】:德国现代哲学家卡西尔 【观点】:文学就是一种语言符号。举例:①动物世界最多只有情感语言,没有命题语言,人则具有命题语言。命题语言与情感语言的区别是人与动物界的分界线。②情感语言:只能直接简单地表达情感,不能指示或描述任何事物;命题语言:不仅能曲折细微地表达情感,而且还能指示、描述、思维等。③如猴子咬人和人的“君子报仇,十年不晚”。

【赏析实例】:杜甫《望岳》;写杜甫眼中、心中的山,通过对泰山的描写,表达了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作为自然物的泰山变成诗人用情感掌握过的一种具有意义的符号,独特的精神文化。

论述:广义的文化概念与符号论的文化概念对比【此知识点以理解为主】

【答】:共同点:都认为文化是与人的本质相联系的,一方面是人创造了文化,另一方面文化创造了人。有无文化是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区别与不同点:(实质上重在说明符号论的文化概念具体内涵)强调“人化”这一点上相同又有不同: ①符号论的文化概念把符号作为人的最重要的标志,没有符号、符号活动和符号思维,人的本质就无法凸显出来,文化是人运用符号及其意义而创造的;②符号论的文化概念认为文化就是指蕴蓄在人的灵魂深处的精神文化、观念文化而言的,具体说文化是人性展开的 语言、神话、宗教、艺术、科学、历史等各个”扇面”。换言之,文化是人类的符号思维和符号活动所创造的产品及其意义的总和。(本书所讲的文化,是符号论意义上的文化) ③因为文学作为一种语言艺术,的确是人类深层的文化,它是人运用语言符号系统,展现诗意的人生意义和精神追 求,尤其包括人的审美理想的追求。文学在描写这些物质文化、行为文化或本真的自然的时候,作家以自己的诗意的情感去把握、拥抱它们。当作家把这些物质事物写进作品中去的时候,已经属于观念形态或精神形态的东西,已 经不是原本的物质文化、行为文化,它已经是一个符号的世界、意义的世界和艺术的世界。

二、文学的文化意义

揭示人的生存境遇和状况。人的生存是偏于动物性还是人性,这是文化首先关心的事情。

• 如鲁迅《祝福》中的祥林嫂——揭露腐朽的封建文化压抑中国普通人民的生存。

叩问人的生存意义。文化把人的生物性的欲望变成一种美学的哲学的精神活动。

• 如杜甫的忧国忧民,儒家的仁义之心,《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沟通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的联系。文化的群体性是十分突出的。文化在一定意义上就是一个群体、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一个共同体在长期的历史中形成的共同遵守的思想和行为准则。

• 如现代诗人汪静之《恋爱的甜蜜》:歌唱的就是青年男女之间甜蜜恋爱的关系。

• 如舒婷的《致橡树》:现代人的爱的理想(赏析:爱不仅是互相依赖,不是一方衬托另一方。爱是彼此的情感沟通,共同拥有一片 情感的天空,同时又各自独立,各自有独立的人格独立的创造、独立的表现,爱是平等 的。这就是现代人的爱的理想。)

• 如芦甸的《大海中的一滴水》:个人与集体、渺小与伟大、必然与自由的辩证思考。

憧憬人类的未来。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之一,就是动物总是浑浑噩噩地活着,它们没有理想,不能预测未来。人之有理想,乃根源于它们的文化。文化的意义不仅表现在人文关怀上面,还表现在对文学自身的理解上面。

• 如苏轼《水调歌头》:“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人能展开广阔无限的幻想,向往美好的未来表现了人的特性,从而获得文化意义。

学习和丰富人们的语言。文学是一种语言艺术,语言是构建文学作品的基本手段,离开语言也就没有文学。

• 如《陈情表》中的成语;《红楼梦》

三、文学的文化意义的发现

文学-文化阅读分类:品质阅读价值阅读

品质阅读——只属于语言和审美的范围内。①西方语言: “试图尽可能完善地把握作品肌质,首先注意到语言中的各种要素,重音和非重音,重复和省略,意象和含混等等,然后由此向人物、事件、情节和主题运动。” ②汉语文学中:讲究用字、比兴、押韵、平仄、对仗和用典等,进一步深入到情景的描写或人物、情节的叙述。”

李白的《玉阶怨》: “玉阶生白露,夜久侵罗袜。却下水精帘,玲珑望秋月。” 如苏轼说:“味摩诘(王维)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品味王维的诗,诗中的意象构成一幅美丽的图画;观赏王维的画,画面中处处充溢着浓郁的诗情) 。

价值阅读——就是通过对作品的阅读和理解,发现作品的价值意义,尤其是其中的文化意义。发现文学所负载的文化意义,其基本途径就是要“价值阅读”。

思妇诗、怨妇诗有双层的文化意义;如季羡林先生认为朱自清的《背影》体现了中国文化的“孝”。

四、文学与其他文化形态的互动关系

文学与科学文化的对比:两者是不同的

⑴文学的中心问题首先是人的世界,人的感受、情感、愿望和理想;科学的中心问题则主要是自然世界,科学研究也研究人自身,但在科学中,尤其在自然科学中,人主要作为一 种自然对象而进入科学的视野。

⑵都要揭示世界的奥秘:文学要揭示的是人的心灵方面的奥秘、情感的奥秘,科学揭示的是自然方面的奥秘。文学偏重感性,科学偏重理性。

⑶都追求真与美:文学追求的真主要是人的情感的真,科学则追求客观世界规律的真。科学选择真而牺牲美,文学永远要求真善、美的统一

试论文学与科学的互动关系:两者密切联系和相互促进

⑴艺术文化可以增强人的人文素养,从而促进科学的发展,科学文化则增强人的科学素质,而给艺术文化以推动的力量。

⑵对于艺术文化来说,科学文化以它的理性智慧的知识性和深刻性塑造了文学家,进而促进了艺术文化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总是从某些方面启示艺术文化的开展。

⑶包括文学在内的艺术文化以它的情感智慧,影响科学家的精神世界,给科学的发展带来感受力、情感力、想 象力和创造力等,从而促进科学技术文化的发展

文学与历史文化:文学重虚构、重情感、重诗意,历史重真实、重事实、重理智。

艺术文化的种类:绘画以线条、色彩描绘世界,作用于人的视觉,是视觉艺术;⑵音乐以声音、韵调抒发人的情感,作用于人的听觉,是听觉艺术;⑶文学以语言描写世界,作用于人的感情和想象,是语言艺术。(如18世纪德国学者莱辛的《拉奥孔或称论画与诗的界限》。

文学与其他艺术文化:

文学、绘画、音乐等艺术文化有共性:①画是无声诗,诗是有声画——古希腊西蒙尼底斯;②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苏轼评价王维的诗)

各种艺术是相似相通又是互动的:①文学善于传达人的情意和思考,影响到绘画、音乐;②绘画善于描绘空间形象,作用于诗歌和音乐;③音乐具有节奏性,作用于诗歌与绘画。

第三节:文学是审美意识形态

一、文学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

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中强调了“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了人们的意识”。

文学源于社会生活(作品和世界的关系):

无论是古代的中国还是西方都有过朴素唯物主义的回答。《礼记·乐礼》捕画艺术产生过程的图式,认为乐的产生是客观外界(物)作用于人心的结果,即“物——心——乐”,显然含有朴素的反映论思想。其后又有人提出“物感论”,把《乐记》的思想推进了一步。要指出的是,仅仅强调“物”是源泉的观点是不够的,因为这种观点没有触及社会中各种复杂关系。毛泽东也说,“作为观念形态的文艺作品,都是一定的社会生活在人类头脑中的反映的产物。”

为什么说社会生活是文学艺术的唯一源泉?

【答】:⑴因为文学作品中的一切因素都来自社会生活。文学的题材、主题、情景、人物、情节、结构、语言和技巧等都来自生活或生活的赐予、暗示和启发,写实的与虚构的、离奇的与平淡的、抒情的与非抒情的、崇高的与渺小的、悲的与喜的、豪放的与婉约的、严谨的与松散的等都是。⑵我们所面对的社会生活,不是单纯的自然物,而是社会物。这里包含了时代、民族、社会形态、阶级、集团以及法律、宗教、道德、伦理、政 治、文化传统等复杂关系。这样,文学之反映不可能仅仅是对于单纯自然物的反映,而 往往是一种带有意识形态性的反映。

文学改造社会生活(文学对人的影响):文学是社会生活的反映,但文学不等于社会生活本身。社会生活必须经过作家头脑的能动的观察、反映、体验、研究、感悟、加工、提炼 和描写,一句话,经过艺术的改造,才能转化为文学。德国作家歌德把艺术家与自然的关系描述为:艺术家既是自然的主宰,又是自然的奴隶

二、文学是人的一种审美活动

审美的含义:审美是心理处于活跃状态的主体,在特定的心境、时空中,在有历史文化渗透的情况下,对客体的美的观照、感悟、判断。审美是对事物的情感评价。

审美实现的条件:主体心理层,客观对象层,中介层

主体心理层:审美的审即观照-感悟-判断,是作为主体的人的信息的接受、储存与加工,即以人的心理器官去审察、感悟周围现实的事物或文学所呈现的事物。

唐代柳宗元的《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专注于画面与诗意才能进入《江雪》所吟咏的那种与天地融为一体却又孤寂的诗的世界

客观对象层:审美的美是指现实事物或文学中所呈现的事物,这是审的对象。对象很复杂,不但有美,而且有丑,还有崇高、卑下、悲、喜等,这些可以统称为审美。

如《江雪》中文字的形迹、语言的声音、节奏的快慢、声律的特点以及构成的意境。

中介层:① 特定的心理时空和心境。美不是无条件的,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空间,对不同的人,是不一样的。马克思说:“忧心忡忡的穷人甚至对最美丽的景色都没有什么感受;贩卖矿物的商人只看 到矿物的商业价值,而看不到矿物的美和特征,他没有矿物学的感觉。 ” ② 历史文化的积累。例如柳宗元的《江雪》:作者作为知识分子怀才不遇,借歌咏隐居在山水之间的渔翁,来寄托自己清高而孤傲的情感,描绘的是与天地融为一体却又孤寂(知己之稀)的诗的世界。如果我们对历史有所了解,就能对作者的孤寂心理有深刻的理解,也越能欣赏这首诗。

文学审美活动的特点:

文学审美活动具有广阔的包容性。文学是语言艺术。语言有巨大的功能,词语可以与世界上一切事物发生广阔的联系。如《红楼梦》这种百科全书式著作。

文学审美活动具有思想的深刻性。文学作为语言艺术,它所蕴含的思想往往比其他艺术更深刻。如恩格斯认为巴尔扎克在他的“《人间喜剧》里给我们提供了一部法国‘社会’特别是 巴黎‘上流社会’的卓越的现实主义历史”。

三、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性

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性的内涵

⑴从性质上看,有集团倾向性又有人类共通性。这里所说的集团、群体,包括了阶级但又不只是阶级。例如,工人、农民、商人、官吏、知识分子等都是社会的不同集团与群体。

【举例分析】: 例如《诗经》里的《伐檀》《硕鼠》等描写奴隶与奴隶主的关系,作者显然是站在奴隶的立场上对奴隶主表示愤恨和抗议。作家也会有人与人之间相通的人性,也会体现人的生命意识,关注人类共同的生存问题。如描写人与自然之情、男女之情等。

⑵从主体特征看,是认识又是情感。文学是社会生活的反映,无疑包含了对社会的认识。这就决定了文学有认识的因素。 认识有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文学中的认识是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结合,更多的情 况下是理性认识渗透到感性认识中。

【举例分析】:完全没有认识因素的作品是极少的。文学的认识总是以情感评价的方式表现出来,它与作家情感态度完全交融在一起。例如巴尔扎克的作品既有对当时法国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也有对当时法国社会的人物和命运的描写,这是认识和情感的相互融合。

⑶从目的功能上看,是无功利性又是有功利性

【举例分析】: 只有在无功利的审美活动中,才会发现事物的美,才会发现诗情画意,从而进入文学世界。如果一个作家正在写一处美景,却想要想入非非“占有”这处美景,那么他的创作会因为“走神”而不能艺术地描写,且使创作失败。文学意识的直接的无功利性是为了实现间接的有功利性。如鲁迅所说的文学史“无用之用”就是这个意思。

第四节:文学是作家体验的凝结

一、经验、体验与文学

经验与体验的定义:经验个人的见闻和经历及所获得的知识和技能,统称为经验。⑵体验:是经验中的一种特殊形态。可以这样说,体验是经验中见出深意、诗意与个性色彩的那一种形态。体验与深刻的意义相连,它把自己置于价值世界中,去寻求、体味、创造生活的意义和诗意

作家体验的核心是情感。如白居易的《观刈麦》:作者对农民夏日劳动的艰辛充满同情与感动。

体验和经验的关系:体验与经验是有密切联系的,经验是体验的基础,没有经验,或没有起码的可供想象发挥的经验,就谈不到体验。体验是对经验的意义和诗意的发现与升华

【多项选择】体验和经验的关系:A:经验是体验的基础;B:体验是对经验的意义和诗意的发现;C:体验是对经验的意义和诗意的升华;D:体验是经验的一种特殊形态。

体验与文学:从作者的角度看,文学是作家个体体验的凝结。鲁迅重视“体察”,要有“深切的感受”;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在号召作家到人民群众中去时,强调要“观察、体验、研究、分析一切人”。 例如:杜甫的诗《羌村三首》(其一): 一个游子久别回家的普通经验提升为刻骨铭心的体验。

作家的体验有以下特性:简答或论述

情感的诗意化。文学是作家个体体验,第一个特征就是情感的诗意化。体验中发生对象情感化和诗意化与“移情”有关,文学创作中的体验,也应该是这种“移情”的体验。作家将经历融入自己的情感,进行“诗意”处理,从而创作出作品。

“移情”论:①创立者是德国美学家里普斯;②所谓“移情”就是我们把自己的情感移置到事物里去,其结果是使事物更接近我们,更亲切,更易于被我们理解。如李白的《独坐敬亭山》

意义的深刻化。意义的深刻化是体验的又一特征。体验一方面具有直观性(感觉的形象的),另一方面又超越情感和形象,生成更深刻的意义世界。由于体验直接指向人的生命,以生命为根基,它带有强烈的情感色彩。情感是体验的核心,但情感中又包含理解。

例如:托尔斯泰看到花想起生命的意义,对花倾注了自己的情感,他的体验就超越了花本身。

反刍chú:就是主体对体验的体验,即再度体验 • 瑞士心理学家布洛提出“距离论”,就是主张体验是拉开功利距离的体会。

感受的个性化。对于作家来说,个性化是非常重要的,因为个性化往往是艺术独创性的标志。体验中的感受必然受到自己的出身经历、爱好、理想、性格、气质、 能力等的“塑造”,而成为个人的独特的感受。

例如:《红楼梦》第38、39回写大观园内的螃蟹宴,写不同人物在吃螃蟹后的不同体验所生成的不同感受。对于贾宝玉、林、薛等贵族公子小姐来说——美食节、诗歌节;贫穷农妇刘姥姥仔细算了一笔账,说:“阿弥陀佛!这一顿的钱够我们庄稼人过一年的了。”对生活的体验制约着他们的感受。又如王维“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个性随遇而安、自然而然、平淡至极;再如陆游“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个性鲜明、用心、用力,给人心中不平感。

二、体验在文学活动中的美学功能

【美学功能】:

体验使艺术形象具有生气勃勃的活力王国维的“出入说”——文学作品要能够做到“入乎其内”和“出乎其外”(入:进入对象,物我同一 ;出:对体验进行自审)。

体验使艺术形象具有诗意的超越。①第一层是获得对对象本身的超越。普通物→超越普通物,具有诗性意义的审美物 (平凡→不平凡),如曾卓《悬崖边的树》 。②第二层是获得“童心”,对传统的陈规旧习和既定成见实现超越。明代李贽提出“童心”说,诗人应该用“赤子之心”去感受世界。

本文链接:http://xawxcz.net/post/411.html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学习 • 写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