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网址:www.xawxcz.net 简体繁体

文学概论(第八章):文学接受

第一节:文学的生产、传播、消费与接受

文学消费:是相对于文学生产、文学产品而言的,它是指人们为了满足自身文化、审美与娱乐等方面的精神需求而对文学产品加以占有、利用、阅读或欣赏的一项活动。

文学活动全部过程包括生产、传播、消费、接受(创作出版、发行传播与消费接受)

文学流通领域包括发行、宣传、传播、反馈,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沟通文学信息的桥梁。

一、消费是文学活动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文学消费在整个文学活动链中的重要作用表现:

文学消费活动使文学生产、文学传播、文学产品的价值与目的得以最终达成。文学的生产、传播与产品都是指向消费,为了消费,并以消费为中心与终极目标。离开文学消费这一最后环节,文学生产变得毫无意义,文学传播失去了对象,文学产品也不成其为真正的现实的文学作品。

文学消费生产着生产与生产者。文学消费区别于物质产品消费的一个根本性特征,就在于它不仅是对产品单纯的享用,同时也是对产品价值与意义的再生产、再创造。

文学消费者参与生产着文学产品。文学消费不仅对生产起调节作用,而且它本身即是生产过程的组成部分。消费产生了生产的动机与需要,从而制约着文学生产的规模与方式。

文学消费与一般消费的异同:

在消费需求与目的上,一般物质产品的消费主要满足人们物质生活的需要,以实用性、功利性为目的;文学消费则主要满足人们精神文化生活的需要,以审美性、娱乐性为目的。

在消费方式与评价上,一般物质产品的消费都造成实物的减少或破旧,引起价值有形或无形的损耗,而文学消费则只损耗产品的物质形式方面的价值,其内蕴的文化审美价值并不因传播与接受而减损。

在消费实现上,一般物质产品以被使用和主体的享受为消费实现,文学消费则既是名副其实的消费,又是富有创造意义的生产,两者同步进行,构成了消费实现。

二、文学的消费与传播

文学传播:传播者借助一定的物质媒介和传播方式,将文学信息或文学产品传递给文学消费者的过程,也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文学的出版发行与杜会流通活动。

传播是信息从点到面的过程,是信息的 沟通、传递与共享。有了传播,文学产品才得以面对消费者。文学传播又联结着生产与消费,充当着文学价值实现的社会中介。文学传播的目的主要是将作家的个人创作转化为某种程度的社会共享。

胡适:“中国若想有活文学,必须用白话,必须用国语,必须做国语的文学。

文学传播发展三阶段:文学传播经历了口头传播→书写印刷传播→电子传播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在原始社会,文学是通过口头传播方式被接受与流传的。

口传方式的特点:面对面的直接传播、有利于传播者与接受者之间的双向信息交流;主要靠口语,通过视、听调整传播的内容;随时调整传播的内容、传播内容的流动性。

第二阶段:随着文字的发明,人类进入了文明时代,出现了书写印刷的文学传播方式。

第三阶段电子传播是传播方式的又一大飞跃。电子传播主要是一种视听复合符号的信息传播

电影、电视传播方式的特点是什么?

【答】:⑴电影、电视是视听复合符号的信息传播,从视觉来说,是影像与文字的融合,既保留文字符号的长处,又体现画面的特点。⑵影视提供的直观性是空前的真实与虚假的混和。⑶电影电视从它们诞生那天起,就属于大众传播媒体,具有世界性与商业性的倾向。

三、文学消费的主动与受动

文学消费具有物质消费与精神消费的二重性。

①购买、占有阶段的主动与受动;

②阅读、欣赏阶段的主动与受动;

③文学消费与文学接受的区别。

文学消费与文学接受的关系:

既有相互联系、打通的一面,又有不能互相替代和差异的一面

文学消费既指未含阅读活动的购买、占有文学产品的物质消费行为,又包括阅读、欣赏作品的精神消费活动;文学接受则专指审美文化范围内阅读、欣赏文学作品的一种特殊的精神活动,与购买、占有物质产品的 消费行为无关。

文学消费是文学接受的必备条件与初级状态,文学接受是文学消费的现实延伸与高级状态;文学消费包括但并不等于文学接受,文学接受是文学消费的最终完成与价值实现。

文学消费与文学接受各自的角度与侧重点不同文学消费属于文艺社会学范畴,是文学的生产、出版、传 播与消费整个流程中的最后一个环节,尤其关注文学生产与文学消费之间的辩证互动关系;文学接受则是从审美心理学的角度出发,探讨创作、作品与阅读、接受的关系,突出接受主体精神活动中的审美反应与再创造性。角度不同,各自研究的对象与重点也会有差异。

第二节:文学接受及其主客体条件

一、文学接受者的素质

文学接受:是指对文学作品进行阅读、欣赏与再创造的一种特殊的审美精神活动。

文学接受者的素质:应包括文字能力文化基础思想水平审美能力阅读和理解能力

文学接受者应具有什么样的内在素质?】:

①接受者的语言文字能力;②接受者的文化基础和思想水平;③接受者的审美能力。

二、作为主体条件的接受心境

接受心境:是指文学接受者在阅读前与进入阅读时的自觉或不自觉的基本心理状态,它会直接影响到接受者的阅读行为与接受效果。

文学接受心境的条件:文学接受过程中重要的和不可缺少的是接受心境马克思说:“忧心忡忡的穷人甚至对最美丽的景色都无动于衷。”

接受者的兴趣——接受者要对具体的作品有兴趣。

接受者的阅读动机主要有:①审美和娱乐的动机,为了情感上的审美享受与精神上的愉悦、娱乐、消遣等目的而阅读;②求知与受教的动机,为了拓宽视野、增长经验与提高思想道德水准而阅读;③批评与借鉴的动机,批评家为了评论作品,作家为了学习创作技巧,读者为了提高写作能力。

接受者的审美心态——接受者要有审美心态,即一种充分投入到作品意义中去的自由的心境。

叔本华提出“静观说”;布洛提出“距离说”。

⑶接受者的对话愿望——接受者要有与作品及作者对话的愿望。

自觉的对话意识是种主动的姿态,它不仅使接受者处于与作品、读者的平等的地位,而且有利于自由、愉悦心境的保持与个性创造力的发挥。

三、作为客体条件的文学作品

文学作品要成为有意义的接受客体,必须具备以下三个方面的条件:

满足接受者的阅读需求。分为通俗文学(大众文学)和高雅文学(又称纯文学、美文学、严肃文学、精英文学)。

一定程度的可理解性。文学作品如果对接受者而言是难以理解的或不可理解的,就会形成阅读障碍而使接受活动无法进行下去。

符合接受者的艺术趣味。读者由于思想性格、文化修养、审美能力的不同,会形成自己在文学接受中特有的审美趣味与偏爱。

谈谈文学接受的主客体分别需要什么条件?

【答】:⑴文学接受形成的主体条件:①文学接受者的素质:接受者的语言文字能力、文化基础和思想水平以及接受者的审美能力等。②接受者的接受心境:接受者的兴趣、审美心态以及对话愿望等。

文学接受形成的客体条件:①满足接受者的阅读需求:作品必须满足接受者至少某一方面的阅读需求。②一定程度的可理解性:作品必须具有一定程度的可理解性。③符合接受者的艺术趣味:作品必须符合接受者的艺术趣味。

第三节:文学接受过程

一、期待视野与预备情绪

期待视野:是指接受者在进入接受过程之前已有的对于接受客体的预先估计与期盼,是读者原先各种经验、趣味、素养、理想等综合形成的对文学作品的欣赏水平与接受要求在具体阅读中的表现。

“期待视野”这一概念的提出者是姚斯

文学期待视野的具体层次:

文学的期待。文学的期待是指读者对作品的艺术形式与审美特质方面的期待,包括作品的文学性、文体、 表现方法、结构技巧、语言特点、艺术感染力等。

生活的期待。生活的期待是指读者对作品生活内蕴与思想意义方面的期待,包括作品的题材、主题、情节、 故事的发展、作家的意图等。

价值的期待。价值的期待是指读者从接受动机与需求中产生的对作品价值的整体期待。

预备情绪:是接受者从现实关注向文学接受过程跃进的中间环节,是读者受作品基本特质的激发而产生的一种特殊的情绪,是一种“前审美”的心理状态。

首先提出预备情绪理论的人是英加登

预备情绪具有三个特征:

审美性:读者暂时中断与周围现实世界的联系,从现实关注、现实态度向审美关注、审美态度过渡。

朦胧性:读者与文学作品直接的情感交流处在萌芽状态与朦胧、含混的水平,停留在感受与直觉层面。

期望性:产生了一种掌握文学作品审美特质的冲动与期望,希望通过对这种审美特性的巩固掌握与深入体验,来满足读者自己的审美需求,扩大由阅读而带来的喜悦。

二、接受者审美心理结构的同化与顺应

接受者的审美心理结构:审美心理结构:是指接受者原有的文学知识、审美趣味以及阅读过的作品所构成的比较稳定的心理图式。不同的读者会对同一部文学作品做出不同的审美反应,甚至得出完全相反的审美评价,其原因在于读者审美心理结构的差异性。

审美心理结构包括两个层面:

个人层面:显示了独特性和偏爱性。

集体性层面:接受者受到时代文学风尚、民族审美文化积淀与艺术惯例的影响。

审美心理结构的应对方式:同化和顺应

同化:指接受者总是把具体文学作品整合到他原先就存在的审美心理结构之中,当作品的信息与结构相 一致时,审美心理结构就得到强化与巩固。

顺应:指接受者的审美心理结构与具体文学作品中的新因素发生严重的不一致,只能通过自我转换来适新作品的新情况,作品对原有审美心理结构起改变与更新的作用。

二者关系:在审美心理结构的动态过程中,同化与顺应是双向运动的建构关系。同化与顺应互相包容、互相转换。

三、召唤结构与接受的创造性

召唤结构:“召唤结构”一词中的“结构”是指文学文本的潜在结构与图式化框架。不是特指文学作品形式要素之一的结构——作品内部的组织构造和总体安排,而是泛指文学文本的潜在结构与图式化框架,包容内容与形式的诸方面。

德国美学家伊瑟尔提出了“召唤结构”这一概念。强调召唤结构中有许多“空白”:指文本中未写出或未明确写出的部分,它们是文本中已写出部分向读者暗示或揭示的东西,有待于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去填补与充实。

接受者的创造性阅读与理解:文学接受者应该对作品进行创造性阅读和理解——再创造

接受者的创造性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作品形象的具体化,即接受者对作品形象的再现、补充、丰富与改造。

作品情感的再度体验,即接受者将作品中的人物情感与作者情感转化为自己的具体情感。

作品意义的“合理误读”,即接受者对作品含义的创造性理解与主观评价。

第四节:文学接受效果

一、审美效果与文学功能

审美效果:指接受者在审美体验的高潮阶段或实现阶段所产生的直接或间接的一系列心理效应与最终成果。

审美效果是文学接受效果的重要构成部分。

①审美效果首先与接受者的阅读动机和审美需要密切相关;

②接受者的审美效果又与接受客体即文学作品的社会功能相联系。

如孔子认为“诗可以兴观群怨”——兴:激发情感

诗歌能够激发情感,能够帮助人们观风俗之盛衰,也能团结人们与针砭时弊,还可以改善人际关系与增长知识。

审美效果具体表现(文学的审美效果/社会功能):

精神的享受与愉悦感的获得: 精神上的放松、休息、调节与平衡。

情感的宣泄、补偿与升华:接受者某种被压抑的情感通过作品的渠道得到排遣与疏导,导致心理的平衡和愉悦。

认识空间的拓展:包容着社会生活方方面面的信息,传递着人物个性、命运和内心世界丰富的内蕴。如《红楼梦》被称为中国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

人格境界的提高:情感体验与认识成长、思想上受熏陶、受教益的过程。

审美能力的提高:使接受者形成更为敏锐和细腻的审美能力,丰富与提高自己的审美趣味。

二、心灵沟通与社会交往

心灵共鸣的含义:

⑴是指在文学接受过程中接受者与作家或作品中的人物产生的情感沟通,也指不同的接受者在阅读同一作品时产生的大致相同的激动、兴奋的审美体验

⑵另一层含义是指不同时代、不同民族、不同阶级或阶层的接受者,当他们阅读同一部优秀文学作品时,也会产生大致相同或相类似的情绪激动和审美体验

共鸣产生的根本原因:①人性情感的相通性;如喜怒哀乐、亲子之情。人们如果处在相近似的生活境遇,往往就会产生相似的具体情感,如李白的《静夜思》,千百年来一直激动着不同时代、不同阶层的读者,原因就在于此。②审美体验的共同性。如宋代李清照的《声声慢》,开头连用了“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十四个叠字,其语言的自然、新奇、独创的美感,能唤起不同读者相似的审美体验而激发共鸣。

文化认同:是指通过文学接受而产生的作家与接受者、接受者与接受者之间对某种文化价值的相通或相近的评价

文学的社会交往:是指通过文学接受而形成或传播普遍社会价值观的过程。

第五节:文学批评

一、文学批评的意义

文学批评与文学接受的不同:

⑴接受的对象通常只限于文学作品,批评以作品为主要对象与基本出发点,却往往涉及更广泛多样的文学现象。

⑵接受突出个体性,是个人化的阅读与创造;批评则在一定程度上是社会性接受,批评者代表的不仅是个人,而且也是一定的读者群的观点。

⑶文学接受者需要具有一定的审美能力,却不一定具备系统的专业知识;文学批评家却往往受过一定的职业化训练,具备了必要的理论背景、知识框架与批评方法,能够熟练地运用专业术语写作。

文学批评的意义:

文学批评对作家的影响。从文学批评与作家的关系来看,文学批评对作家具有规范、引导的重要作用,是社会对文学作品的主要反馈形式之一。

文学批评对接受者的影响。从文学批评与接受者的关系来看,文学批评可以帮助接受者深入理解作品,对接受者的文学价值观念具有重要的影响与塑造作用。

文学批评对社会的影响。从文学批评与社会的关系来看,文学批评通过作品的分析、评价表达出某种价值观念与理想,从而对社会发生实际影响。

二、文学批评的方式

文学批评的方式有:审美体验、理性分析、价值判断。

审美体验——批评家首先要成为接受者,就必须要对作品产生审美体验

理性分析——即批评家要跳出一般的接受过程而以冷静的审视目光对待作品

价值判断——即批评家须对作品做出高下优劣的主观评价

文学批评的几种主要方法:

中国古典的批评方法 :中国古典的批评方法主要有印象式批评、诠释式批评、评点式批评。

印象性批评:是感想式的鉴赏式的批评,或三言两语、点到为止,或以诗论诗、用形象比喻表达感受。【渗透着灵气和感悟】

如欧阳修《六一诗话》;如严羽《沧浪诗话》:“子美不能为太白之飘逸,太白不能为子美之沉郁。”

诠释式批评:以诠解词句、阐释原意为主的批评方法。(疏通文字)通过理解文句来阐释作者原意。

如《诗经》的注解方式—齐、鲁、韩、毛

评点式批评:在原作上加以批注、点评并与原作一起印行的一种批评方法。

如脂肪斋评点《红楼梦》/金圣叹《水浒传》/毛宗岗《三国演义》/李卓吾《西厢记》

西方当代的批评方法

英美新批评派批评:认为文学本身是一个不依赖任何外在事物而独立自足存在的感情与想象的世界;也叫形式主义批评。

精神分析批评:弗洛伊德开创;泛性欲主义,用俄狄浦斯情结来解释创作动机。

神话原型批评:加拿大学者弗莱是集大成者

结构主义批评:认为文学作品是一个符号系统,批评目的是探求作品抽象结构

接受美学批评:提出“以读者为中心,读者决定一切”。

女性主义批评:从性别与社会性别出发,旨在反对传统的男性中心主义文化

后现代主义批评否定任何内在结构或中心,认为文学作品是一个无中心的系统,并无终极的意义。

马克思主义的批评方法

⑴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方法:是历史的观点与美学的观点相结合,是融合了历史批评的美学批评。

⑵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方法主要特点是历史观点与美学观点相统一。二者是相互联系、辩证统一的。它既是作品思想内容的批评,又是作品艺术形式的批评;既是社会的、历史的批评,又是文学的、审美的批评。

马克思说“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恩格斯提出以美学的和历史的观点作为文艺批评的最高标准。

本文链接:http://xawxcz.net/post/418.html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学习 • 写作